《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2年12月05日

最忙乘组 重返地球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新华社

航天员刘洋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

航天员陈冬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

航天员蔡旭哲安全顺利出舱。新华社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北京时间2022年12月4日20时09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现场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身体状态良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据悉,3位航天员回到地球的第一顿饭就有面条,还有小米粥、羊汤和蔬菜水果等。网友说:上车饺子下车面,讲究!

首先出舱的航天员陈冬,是中国首个在轨驻留时间超过200天的航天员。陈冬描述回到地球的过程,说“像流星一样回到祖国怀抱”。

航天员刘洋出舱时,微笑挥手。她说“难忘天上宫阙,更念祖国家园”。随后,航天员蔡旭哲出舱。

19时20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通过地面测控站发出返回指令,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此后,飞船返回制动发动机点火,返回舱与推进舱分离。返回舱成功着陆后,担负搜救回收任务的搜救分队及时发现目标并抵达着陆现场。返回舱舱门打开后,医监医保人员确认航天员身体健康。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飞船回收试验队总体技术负责人彭华康介绍,此次神舟十四号乘组返回,是在东风着陆场的首次冬季夜间载人返回任务。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于2022年6月5日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随后与天和核心舱对接形成组合体。3名航天员在轨驻留6个月期间,先后进行3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舱内外设备及空间应用任务相关设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开展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在轨迎接2个空间站舱段、1艘载人飞船、1艘货运飞船的来访,与地面配合完成了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与神舟十五号航天员首次完成在轨交接班,见证了货运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最快世界纪录等众多历史性时刻,并利用任务间隙,进行了1次“天宫课堂”太空授课,以及一系列别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和文化传播活动。

此外,陈冬成为中国首个在轨驻留时间超过200天的航天员。

(新华社、央视新闻)

■链接

返回地面后航天员身体会经受怎样的考验

距地面约400公里的空间站回到地球,习惯了在太空中飘来飘去的航天员们,在重新获得重力的瞬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身体又会经受怎样的考验?此外,地面上的工作人员如何帮助他们重新适应地球的重力,一起听听专家的介绍。

据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的专家介绍,三名航天员在轨驻留六个月,这是一个长期的在轨驻留。经过这样长的周期后重返地球,对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是一个综合的考验。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医监医保室主任徐冲:我们称为重力再适应,身体从上到下各个器官系统都要去适应重力的环境,比如前庭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平衡功能、肌肉的协调性,包括整个体液分布的改变,我们知道,在轨时,体液头向分布了,回到地球,整个体液又回到下肢了,所以对整个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都有不同大小程度的影响和挑战。

为了帮助三名航天员更快地适应地球一个G的重力环境,地面工作人员要在打开舱门的第一时间展开一系列措施,来促进航天员身体机能的恢复。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医监医保室主任徐冲:返回地面时,要在返回舱内,我们医监医保人员协助航天员体位调整,给予口服补液,这样促进他整个的快速重力再适应。然后在舱旁,我们有针对长期航天员返回后恢复的一个专用的航天员抬送座椅,这个座椅有很多新的功能,包括可调节航天员一个比较合适的体位,促进重力地再适应,然后到医监医保载体内,我们后续还有系列的措施,完成第一棒,快速重力再适应。

针对着陆场正值冬季,气候寒冷,工作人员对航天员出舱程序和保障装备也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医监医保室主任徐冲:流程上整个来讲,还是优化压减航天员寒冷环境下的暴露时间,从装备上新研了航天员的整个保暖装置,同时我们也提升了座椅的功能。医监医保车载体有多个功能的模块,包括里边的环境温度控制,让航行员感觉还是很温暖很温馨的,在上面我们会开展系列的医学检查、医学评估,还有一些恢复的手段。

专家介绍,三名航天员返回后还要进行为期半年的恢复训练,经过细致的观察评估后,转入正常训练。(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