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2年05月19日

为何不调整种植结构?

那么,既然食用谷物过剩,饲用谷物缺乏,为何不调整种植结构,多种玉米、少种小麦稻谷呢?

其实,这跟我国的农业基础条件和熟制有关。

在我国,小麦大部分都是冬小麦,春小麦仅集中在高纬度和内陆地区。由于要跟夏玉米衔接,冬小麦主产区也改种不了其他大田作物,因为它们无法越冬;如果春播的话,又无法在夏玉米播种期前成熟。所以,可以这样讲,我国的小麦虽然是北方的主粮,但是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实际上是种植夏玉米的附赠品,限定为冬小麦,且不能更换。

稻谷也存在类似情况,虽然东北的水稻田下一步具备改为春玉米的条件和可能,但是对于南方广大的一年两熟、三熟的作物区,种植中稻或晚稻,附赠一季低品质的早籼稻也是标准配置,而部分早籼稻也是用于饲喂牛羊的青贮原料。其实,在早籼稻的生长周期里,别说其他饲用作物成熟不了,就是水田、旱田来回切换,也并不现实。

所以,我国的传统口粮作物,可以说是熟制增加后的额外产出,是不具备批量转变为玉米等饲用作物的可能性。也就意味着,将这些额外收获的超出食用需求的口粮进行饲用,实际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合理和有益的。

不过,口粮饲用确实会改变口粮供大于求的局面,必然带来口粮价格的上涨。但为了控制口粮价格而禁止口粮进入饲用,从而导致米、面富余而饲料匮乏,这同样不利于保障人民生活品质。如果口粮价格不涨,那么饲料价格就要涨,肉蛋奶水产价格跟着涨,这类似于一枚硬币的两面。因此,还是要让市场来进行资源配置,才可能达到最佳效果。(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