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2年05月19日

“青贮小麦”事件背后:口粮过剩,饲料作物不足

图片来自中国新闻周刊

近日,“青贮小麦”事件引发网络关注。据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了解,网上信息存在一定的误解和夸大,事件背后是国内口粮生产过剩和饲料作物不足的矛盾。

逐渐摸索出来的最优方案

在华北地区,饲喂牛羊这类反刍动物,青贮是一种科学方式。因为是整株收割不受籽粒成熟度的限制,用于青贮的小麦可以选用生育期更加灵活的品种,同时加大水肥,提高种植密度,尽力增加株高,这对于大田光热资源的利用,要比收割籽粒小麦更为充分。此外,收割青绿全株,比起收割籽粒后再收集秸秆,对作物营养的采收率也有显著提高。因为茎秆中的糖分和营养物质会在籽粒成熟的过程中出现流失,并且在收割籽粒和采收秸秆过程中的损耗和浪费,也远高于整株小麦青贮。

也许有人会认为,养殖业应该直接种植高产青饲料作物,而非把口粮当青贮收。这里就要说一下华北地区的农作物熟制,当地每年6月收冬小麦、种夏玉米,10月收夏玉米、种冬小麦。由于冬小麦可以越冬,再搭配一季夏收作物,能够实现一年收两季,而其他越冬的麦类产量不及冬小麦;如果春播一年生的青饲料,将会直接损失一季作物收成;如果是种植多年生牧草,更是低产低收。

可以说,冬小麦不管是从籽粒收割,还是用作青贮,都是伴随近些年来牛羊存栏规模扩大,华北地区逐渐摸索出来的最优方案,既充分利用热量条件,又满足养殖业需求。

从养殖场(户)角度来看,由于资金有限,而且还需要周转,也不太可能在每年10月就准备上整年的青贮玉米。而跟东北、内蒙古地区不同的是,华北地区夏天没有放牧的条件,也远离牧草产地,而青贮玉米得等到9月以后才能上市。因此,整个夏天,牛羊都需要饲喂青饲料。

农产品消费结构已发生重大变化

华北地区青贮小麦,早就是一个常规的合理的市场操作,根本不是今年才出现的反常现象。社会高度关注青贮冬小麦青苗喂牛羊,实际上担忧的是口粮改饲用问题。事实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农产品消费结构早已发生重大变化,传统口粮作物,特别是小麦,部分转向饲用是已经发生的显著趋势。

再说,牛羊真正消耗的小麦青苗,只是传统口粮作物转饲用中非常小的一部分。因为牛羊肉的消费量远低于猪肉、禽肉、蛋奶和水产,并且牛羊以青饲料为主,还有自然放牧和人工种植牧草的补充。真正与人争粮的是只吃饲料且数量庞大的生猪和禽类存栏,其所饲喂的饲料又是由颗粒入仓的成品小麦籽实及其它农作物加工而成。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供需方面存在一个主要矛盾,是饲用谷物日渐扩大的供应缺口,与食用谷物始终存在产能过剩的矛盾。

从国储库存来看,在2020年玉米库存清零之际,小麦及稻谷籽实,不论是当年新产的,还是库存超期陈化的,都开始转为饲用,整年的规模达到5000万吨至1亿吨之巨。相比之下,青苗小麦被饲用的量,在整个口粮转饲用中,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再来看,从2020年夏至2021年夏,将近5000万吨库存的非超期小麦被拍卖给面粉、饲料、养殖企业,2000多万吨的库存超期稻谷被拍卖给饲料养殖企业,并且同期玉米价格长期高于小麦价格,导致当年生产的小麦籽实被用于制作饲料,规模也远超1000万吨。如果把这些籽实折成小麦青苗的话,相当于把整个华北地区的小麦青苗都转作饲用还要多。

由此来看,网络所传“青贮小麦”现象,委实不至于带来“破坏粮食安全”之虞。

(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