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1年12月22日

创演“国风童话” 传递真善美

《国家宝藏·展演季》不愧是值得孩子追的文化综艺

《国家宝藏》文物特展开展在即,故宫文华殿虚位以待的最后三件创演作品,在12月18日晚播出的《国家宝藏·展演季》第九期中梦幻揭面。

本期节目以“国风童话”为主题,放飞艺术的想象,陪伴观众在《男孩与鹤》的芭蕾中看见生命的本真,在小羽人和神兽的信任中感受纯净的善意,在琉璃塔风铃的歌唱中听见“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节目不仅打开了国宝文艺创演的全新维度,更凸显了《国家宝藏》始终亲近年轻一代、引领年轻一代的创作姿态。

文以化人,艺以载道 以童真视角领略国宝宇宙中的真善美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土壤,孕育了无数动人的神话与传说,这构成了《国家宝藏·展演季》创作“国风童话”的灵感来源。本期节目在纵横古今、融汇中西的艺术创新中,讲述童话永恒不变的真善美内核,同时传递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和精神。

用鹤的翅骨制成的贾湖骨笛是一件将近九千年前的乐器,良渚先民却能用它吹出现在的音阶和音准。中央芭蕾舞团的艺术家从中感受到了生命和艺术之间的联系,他们以芭蕾的形式优雅演绎《男孩与鹤》的童话故事,动情表达人与自然、生命与生命间的彼此共融。舞台表演尽展芭蕾艺术的纯粹之美,带观众回归人类最初的童真,感受生命原始的本真……

如今,我们已经很难知晓这些国宝具体的经历,但《国家宝藏·展演季》借助想象的翅膀,融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智慧于童话故事之中,用治愈人心的方式讲述死亡与分离、善良与勇敢、信任与友谊,并给到孩子们关于民族情感和人文精神的启蒙,帮助他们更好地去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实现自我。

“《国家宝藏》在年轻人当中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的热潮,这一次还要帮小朋友们提升兴趣,所以我觉得《国家宝藏》应该是照顾到了全年龄段的观众”,第九期节目中,月亮姐姐用“非常了不起”评价节目的努力尝试。

事实上,除“国风童话”专场外,《国家宝藏·展演季》在前八期文艺创演中一直在兼顾小朋友们的文化需求:空军蓝天幼儿艺术团的孩子们用童谣《谁说瓷母不可能》唱出“没有什么不可能”的精气神;戏曲音乐短剧《戏梦乐园》里,侯马金代董氏墓戏俑陪孩子们进入妙趣横生的戏曲世界,沉浸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彩纷呈;歌手萨顶顶和天使童声合唱团的34个小天使献上原创歌曲《甲骨谣》,深情致敬祖先早早就帮我们设计好的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多彩的视角,丰富的形式,纯粹的表达,为整季节目增添了别样的童趣与活力。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持续建造跨越时空、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众所周知,《国家宝藏》是一档年轻的节目。从受众人群的年龄分布来看,数量最多的是20岁到25岁的年轻人,15岁到20岁的紧随其后。本期“国风童话”专场的推出,有力地体现了节目积极向低龄受众靠近的创作姿态,尽管将博大精深的文博知识传递给幼小的孩子并不容易。

近年来,“公众考古”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这背后离不开以《国家宝藏》为代表的一系列优质文博节目做出的有效示范和正向引领。在“公众考古”的理念里,考古成果不能束之高阁,必须走向大众;同时,博物馆不应局限于满足知识精英的文化权利,而应增强每一个公众的文化获得感和文化幸福感。对于文艺工作者来说,这就要求创作更加接地气、聚人气、有生气,真正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努力让每位观众看得懂、感兴趣、想参与、有收获。

某种程度上,《国家宝藏·展演季》以文艺展演的形态,对《国家宝藏》三季以来的文博知识进行了一次系统梳理和二次学习。基于受众的养成,节目在表达上也更具想象力和拓展性。从台前到幕后,主创团队都心怀同 个追求:我们该以什么样的艺术,朝圣赓续祖先留下的瑰宝?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创作,表达这个时代应有的高度?舞台上的每 个作品, 都是他们给出的滚烫的答案。

孩子天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即使他们看不懂文字,不那么了解历史和文化的来龙去脉,但透过那些带着天真和好奇打量这个世界的文艺作品,他们也一定可以和祖先产生或多或少的共鸣,因为我们的祖先曾经也是像孩子一样看待世界,萌发出了文明的先声。

《国家宝藏·展演季》让广大观众再次看到,厚重和轻盈、古老和年轻、深邃和通俗完全可以有机交融,而正是在这样的绵绵为力中,国宝在我们的生活里日益鲜活起来。

(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