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1年10月25日

彭巍:沿着父辈的足迹前进

彭巍夫妇与父亲彭青云(中)合影。 西藏日报记者 温凯 洛桑旦增 达珍 扎西罗布 翻拍

西藏日报记者 温凯 李有军 洛桑旦增 达珍

彭巍档案

彭巍,1963年1月出生于新疆呼图壁新疆军区第十三医院。1970年,跟随父亲在新疆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上小学、中学。1985年,毕业于江汉石油学院石油测井专业,分配到新疆石油管理局测井公司任助理工程师。1992年,在新疆石油管理局机关科技处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96至1998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商业经济专业。2001年,在北京创业,从事石油地质服务工作。现居住在新疆乌鲁木齐市。

彭巍的家在乌鲁木齐市中心的一栋电梯公寓,宽敞的客厅正中央最醒目的位置上,挂着装有父亲彭青云生前获得的各种荣誉勋章的镜框,旁边摆放着彭青云的半身雕像。

彭青云是先遣连著名的战斗英雄,绰号“小老虎”。在1948年澄合战役壶梯山战斗中,他冲进敌人的阵地,夺过敌人手中发烫的机枪朝敌人射击,为冲锋的战友们杀开了一条血路,被二军评为全军特级战斗英雄。

作为先遣连副连长,彭青云在和平解放阿里的征程中,还担任侦察尖兵,完成了各类急难险重任务,在各类记载先遣连的书籍中,关于他的事迹比比皆是。在先遣连进军阿里之前,他带着侦察组,用7天时间,抵达了西藏与新疆交界处的“埋衣山”,为部队探明了道路。

“和平解放阿里后,父亲先是在普兰边防连当连长,1956年调回南疆军区。”彭巍介绍说,“我父亲的前半生,真的是从炮火硝烟中闯过来的。”

在普兰边防连期间,彭青云与夫人李彦清曾有过2个孩子,但由于气候恶劣、条件艰苦,全部夭折了,直到1963年才生下了彭巍。没过多久,彭青云被组织安排到克拉玛依,与战士们在荒无人烟的戈壁滩里,建起了乌尔禾兵站。彭青云担任兵站站长,在那里驻守了十几年。

“在兵站的时候,父母和其他几个孩子长期分离,但他们没有丝毫怨言。”彭巍说,“父亲说自己比起先遣连那些牺牲的战友们,已经幸运太多了。”

1978年,彭青云被调回南疆军区工作,直到1985年离休。

彭巍从小在兵站长大,小小年纪,就跟着战士们一起出操训练,尽管后来没有参军,但这个身高1米9的汉子身上,依然透着军人气质,举手投足利落干脆。

小时候,彭巍只知道父亲是个战斗英雄、解放了阿里,身边的人对他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长大后,彭巍逐渐对父亲的事迹有了更多的了解,也在耳濡目染中继承了父亲正直、无私的性格特点。

“有一年冬天,我要从兵站赶到克拉玛依上学,当时天寒地冻,路途也有上百公里,就想让父亲用兵站的车送我一下,父亲直接说想都别想,让我自己去路边搭车。”彭巍回忆道。

当时有些埋怨父亲,可当自己参加工作后,彭巍理解了父亲,并把这种老一辈军人作风带到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

缘分是这个世界上最奇妙也是最美好的事物。彭巍与夫人吕芳同为新疆石油系统的干部,两人在工作中相识相爱,直到成婚后,在一次家庭聚会上闲聊时才得知,吕芳的二爷爷吕永生也是先遣连战士,牺牲在了阿里,年仅22岁,直到上世纪70年代,家人才收到了烈士光荣证。

同为先遣连后代,让彭巍夫妇之间多了一根紧密的纽带,两人始终相亲相爱,儿子长大后也子承父业,进入新疆石油系统工作,祖籍四川的一家三代,就这样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祖国的边陲。

如今,彭巍是“先遣连后代群”的组织者和联络人,大家十分信赖和尊重他,但凡与先遣连有关的活动都由他牵头开展。

2019年9月,借着参加阿里进藏先遣连纪念馆开馆仪式的机会,彭巍夫妇终于踏上了彭青云和吕永生曾经为之战斗过的阿里高原,在山河依旧的改则县先遣乡,走进了父辈曾经住过的地窝子、值守过的阵地,在松柏环绕的狮泉河烈士陵园,为苦寻多年的吕永生烈士的墓碑,敬献鲜花。

彭巍说:“退休之后,我要让儿子开车带着我们老两口再去一次阿里,看看他爷爷战斗过的地方,把先遣连的精神和事迹一代代地传承下去。”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当彭青云牵着少年彭巍的手,父子二人站在乌尔禾兵站的门前,眺望戈壁滩上的长河落日、大漠孤烟时,这种传承,就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