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8月11日

穿越千年 壁画传递古老的时代密码

关于西藏的绘画艺术,人人皆知唐卡,却少有人知道壁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西藏,随处可见精美的壁画。大到宏伟的布达拉宫、神圣的大昭寺、美丽的罗布林卡,小到藏餐馆、普通人家的民居,壁画无处不在,色彩与线条交流之间,勾勒出一个深邃而绚烂的世界,穿越千年,为世人传递古老的时代密码。记者 韩海兰

壁画保护修复迫在眉睫

壁画是西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主要分布在古建筑、宫殿、民宅等墙壁上,生动展现了人民生产生活的场景。

布达拉宫一组由上百个画面绘成的组画,表现了公元17世纪布达拉宫扩建的情景;大昭寺壁画“欢庆图”,表现了文成公主到达逻些(拉萨)时,吐蕃人民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的欢迎场面;罗布林卡达旦明久颇章有“猕猴变人”的故事画……这些壁画都翔实记载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艺术活动,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和文物价值,而且是研究西藏历史文化的珍贵实物资料。

壁画依附于建筑墙体之上,保存时间的长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而建筑不仅有自身的寿命问题,还面临着天灾人祸带来的风险。此外,受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大部分壁画还会出现空鼓、起甲、裂缝、烟熏、颜色层脱落等病害,这使得壁画保护修复工作迫在眉睫。

壁画修复重在最小最少干预

我区的壁画修复始于上世纪70年代。但一直以来,对壁画的保护只是任其依存于建筑之上,原状保护是壁画保护的主流形式。

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人们对文物保护意识的提高,政府职能部门加大了文物保护的工作力度,使文物保护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几十年来,我区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壁画保护修复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和实践。

自治区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许少国表示,为切实加强对受损壁画及时有效的保护,近五年来,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共投入资金1.4亿元,先后实施了布达拉宫壁画数字化和罗布林卡、大昭寺、哲蚌寺、小昭寺、古格王国遗址、东嘎皮央遗址、扎塘寺、贡嘎曲德寺、平措林寺、拉隆寺、科迦寺等壁画保护修复项目,使得部分受损壁画得到了整饬呵护,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在壁画保护修复中,自治区文物局严格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最少干预、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继承传统技术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原工艺、原材料、原形制,采用科学的保护方法,通过专业科技手段,对保护对象的所有材料进行广泛收集、整理、记录,建立保护档案,并且在调查研究、状态评估、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壁画病害的成因,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案,从而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性、艺术性、学术性信息等全部价值。

数字化使壁画信息永久保存

世界文化遗产布达拉宫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壁画主要分布在各个殿堂、回廊、门厅等地,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历史人物故事、宗教神话、高僧大德的传记,也有民俗、体育、医药等充满生活气息的题材。数以万计不同历史时期的壁画作品,使布达拉宫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艺术宫殿。

因年代久远,布达拉宫壁画或多或少也出现了病害。为了保存和保护好布达拉宫里面的壁画,在对壁画进行病害治理的同时,从2012年11月开始,在专业人士的协助下,布达拉宫开始对布达拉宫现有珍贵壁画进行1:1的数字采集。经过近4年的努力,截至2015年6月,共采集200 余幅(墙面)壁画数据,面积达2745.23平方米,形成壁画数据约3000G。这是布达拉宫首次以原尺寸、高精度的方式把壁画用数字化的方式记录下来,不仅为布达拉宫其他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保护开创了先河,也为我区其他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了经验参考。

数字化壁画保护修复工作能够将壁画信息永久保存,为壁画的物理保护修复提供充足的科学依据和测试环境,将保护工作的危险性降至最低。同时,人才作为壁画保护修复的主体,近年来,我区也逐步加大相关人才培养力度。“今年5月,我区已建立了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专家库,涵盖古建、壁画、科技、预防性保护等多个方面。未来,将继续培养壁画保护修复的复合型人才,推动我区壁画保护修复事业的发展。”许少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