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7月04日

北斗建好了 许其凤院士却走了

推动中国卫星导航系统从0到1的突破

北斗已成,他却走了。他是为事业拼搏的大家,倾其毕生心血探索卫星导航技术。他是挑战旧思维的斗士,醉心科研攻关,不断攀登学术巅峰,他就是许其凤。

2020年7月2日,中国卫星导航定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导航与空天目标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其凤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

许其凤,1936年1月生于天津,1953年考入解放军测绘学院成为大地测量专业的一名学员,1958年许其凤毕业后留校任教,从此踏入了教育、科研的军旅生涯。

中国卫星导航研究领域的拓荒人

许其凤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研发了人造卫星测量仪,在当时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一批观测仪器,其精密程度也毫不逊色于国际标准。因为成功研发这台设备,许其凤获得了全国科技大奖。获得沉甸甸的荣誉之后,许其凤没有停下脚步,他决心再开辟事业中的另一块疆土。

20世纪80年代卫星定位技术只是被少数发达国家掌握的高级技术,也是确定大国地位的重要标志。许其凤决定将研究方向转向卫星导航领域。

在当时全国从事卫星导航的研究人员仅有两三名,许其凤作为其中的一员想要攻破难题,他必须在有限的资料里淘金。1985年许其凤带着第一篇论文去美国,参加首届GPS全球定位系统研讨会。许其凤撰写的论文也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许其凤说,以前美国人是不把精密的轨道告诉我们的,我们自己定,那么在我们国家地区能不能够定出精密的GPS卫星轨道,这篇论文就是研究这个问题,并且得出一个初步结论是可以的。

1987年中国航天部筹划导弹发射定位、定向课题,这个任务落到了许其凤的肩上。许其凤说,一般要做精度统计的时候,它至少要做三十次,以致整个一个流程过完了用新的方法再做一个。我们叫测回。但是这样的工作,要做三十次以上,重复做。经过三年的跋涉,许其凤解决了武器定位的难题,从理论到实践,他为自己的卫星导航定位研究实现了新的跨越。

1989年在美国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尚未完全组网之时,许其凤出版了《GPS卫星导航与精密定位》一书,这是中国第一本全面阐述卫星导航的综合性专著,也成为日后培养国内卫星导航人才的基石。

首创自主卫星导航星座方案

1997年许其凤承担我国第二代卫星导航系统的星座设计工作。1996年在国外设立监测站因为政局的变化而搁浅时,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许其凤。他说,那就是告诉我们一个应该说是冷酷的现实,作为军事应用来讲,靠国外的监测站不一定靠得住。

从上世纪后半段开始,美国、俄罗斯、欧盟开始占领太空领域的轨道与频谱资源,并且联手对中国玩起卫星导航领域的“丛林法则”:允许花钱买服务,但绝对不允许涉足核心技术领域。然而,独立自主的卫星导航系统是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独立的一个重要象征,也是国家大国地位的一个重要支撑。许其凤深谙此严重形势,对他而言,建立起一套自主可控的卫星导航系统已经刻不容缓。

在仔细分析判断国家发展需求与国际态势情况后,许其凤否定了我国参考GPS的卫星星座方案进行布设的建议,并强调必须“另起炉灶”。这条建议被采纳后,为推动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发展发挥了独特作用。

经过严密计算推演,许其凤提出了由静止轨道卫星和倾斜同步轨道卫星相结合的区域星座设计方案,实现了立足我国本土设站即可实现对全系统的监控,同时使区域组网卫星使用数量与GPS方案比减少4颗,可减少投入22亿元。考虑到卫星的设计寿命,平均每8年须依次补发全部卫星,即运行期间每8年还将减少投入22亿元。同时,许其凤还提出准实时校正运行方案,保障了系统的高精度导航性能和稳定性,并拥有独特的短报文功能。最终,该方案被国家选定。许其凤打破“西方神话”,推动我国卫星导航系统从0到1的突破,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自主可控卫星导航定位能力的国家。

倾情三尺讲台 桃李芬芳

从军67年,从教62年,许其凤是中国卫星导航研究领域的拓荒人,也是诲人不倦的学科带头人,对他而言讲台是他科研梦想的起点。最喜欢的就是他的学生喊他许教员。

如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师于志坚、北斗二号地面运控系统总师周建华等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许其凤的学生。许其凤说,科研绝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更培养出更多为国效力的栋梁,那是他晚年最欣慰的事情。

从军校教员到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其凤从走进科学领域的那一天起,他选择的每一个方向,承担的每一个任务都与国家需求紧密相关。在他的生命历程里除了永不褪色的军人气节,还有始终如一的科研激情。

创新、进取是这位共和国院士的事业定位,也是他的人生定位。许其凤说,卫星需要定位,人生更需要定位。将事业与人生融入民族复兴的征程,我们会走得更远。(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