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6月16日

细品高原上的茶文化

岁月深处 茶韵正浓

人间有仙品,茶为草木珍。茶,之于中国人,是根植于血液的存在。平常人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无论入药还是入食,茶是生活必需品;文人墨客也有七件事——琴棋书画酒诗茶,为茶赋诗作词,茶是一种精神寄托。文/图 记者 李海霞

在策划这期《八廓街》选题的时候,手边恰好一杯茶,茶叶来自墨脱,散发出阵阵清香,沁人心脾。突然就冒出一个念头:何不了解一下西藏茶文化呢?随着采访对象的增加,关于西藏茶文化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这时,我们才发现,简单的几个字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三言两语无法说清。我们也只能从其中几个方面来向读者做简单介绍。希望以茶会友,吸引更多感兴趣的朋友。

了解西藏茶文化是从2016年1月考古界的一件大事中开始的。那年,考古学家在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寺遗址发现了疑似茶叶的残体,该事件不仅影响了“一带一路”研究和中国茶叶传播研究,还为内地茶叶向西藏的传播研究提供了新证据。中科院专家与国内外专家合作,对这些疑似茶叶残体进行了鉴定和分析,确认这些植物残体就是茶叶。通过碳14年龄测定,其年代为西藏古象雄时期,距今1800年左右。“这一重大发现结束了到目前关于茶叶传入西藏时间问题的众多争论,而且也表明中国内地与西藏阿里地区的往来可以追溯至1800年前的东汉。这对古丝绸之路研究和古茶马古道研究显得意义非凡。”西藏民族大学教师赵国栋说。

追溯是为了顺着这条藤了解西藏茶文化发展的脉络。从赵国栋的介绍,能够得到的答案是:西藏茶文化发展简史可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茶叶传播至西藏到赤松德赞继承吐蕃王朝赞普之位,即公元755年。此时,茶作为“灵药”和内地珍稀贵重物品存在于极少数人的手中,为茶叶在西藏大规模饮用和流行打下了特定的社会文化基础。“目前发现的最早的较系统的介绍涉及西藏茶叶和茶碗等文化内容的藏文史料是《汉藏史集:贤者喜乐赡部洲明鉴》,该书中记载的茶叶、茶碗的故事和内容发生于公元676年—公元704年期间,但故事中体现出的主要信息表明,故事主人公及相关人物是把茶叶作为‘汉地妙药’加以对待的,还没有发展到把茶作为日常生活中生津解渴的通俗饮料的程度。”赵国栋介绍。

到了第二阶段的时候,饮茶群体开始出现,饮茶活动也达到一定规模,部分群体中的饮茶风气基本形成。这一阶段基本可划定为公元755年—公元797年。“公元780年,陆羽《茶经》问世,茶叶消费之风得到了很大推动,普及力度进一步加大,茶文化也逐步走向多元化的繁荣。结合当时情况,可以推测,西藏当地特色茶文化的出现和传播也得到了很大推动。民间各类群体受到的影响越来越大,推崇茶叶、向往茶叶,并以饮茶为一种荣耀,所以在民间许多群体中饮茶行为和风气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传播,但范围很小。”赵国栋介绍。

当饮茶行为进一步向民间传播,就到了西藏茶文化发展的第三阶段。此时,饮茶之风进一步融入到中高级阶层、群体的社会生活之中,茶叶需求量大幅度增大。与此同时,西藏特色的饮茶方式基本形成,并开始被广泛接受。但西藏茶文化性质发生了彻底改变是在公元797年至13世纪40年代。

茶马相易现象的出现,促进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互动和文化交流。之后,通过茶叶,西藏与四川、云南、甘肃、湖南等地在加强区域联系、强化文化纽带、巩固民族情结、维护国家统一以及抵御外部侵略等方面共同书写了不可磨灭的历史。

时间进入到13世纪40年代,西藏茶文化已经十分普及,并深深与西藏地理、气候、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深度结合,茶文化在不断普及过程中又不断丰富和演化,便到了西藏茶文化发展的第四个阶段。在此阶段,“入藏熬茶”的存在和流行使西藏茶文化与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地的文化元素进一步接触、融合,并向这些地区广泛传播。也是在此阶段,以茶叶为纽带的地区间、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茶马古道的繁荣便是这一现象的直接结果。茶马古道的纵横绵延造就了沿边特色鲜明的城(村)镇文化,也大大促进了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更刺激了西藏及其他藏区商业贸易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带动了汉藏各族物资交流的兴盛,使各民族各地区在经济上形成了互通有无、互相依赖、互相支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民主改革至今,西藏老百姓茶叶消费需求得到有效满足,藏茶质量大幅度提升,无氟茶生产大力推进。西藏与四川、云南、陕西等地的茶叶贸易与文化往来持续繁荣,拉萨的茶叶市场吸引了大量四川、陕西客商;西藏自产茶能力大幅度提升,易贡茶叶、察隅县茶叶、墨脱茶叶的市场供给能力增强,质量获得广泛认可,茶产业持续发展——这就是西藏茶文化发展的第五阶段。

如今,西藏消费的藏茶系列产品不仅种类丰富,而且质量得到有效保证……多元文化的融入,也让西藏茶文化更多了一份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