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5月11日

有家有业有幸福

——在一线感受昌都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

西藏日报记者 周婷婷

春末的丁青县,一场瑞雪让觉恩乡金卡村显得更加素净。打扫完院子,阿旺措姆准备出门去工作。

“政府给我们家分了一套房,还安排我参加培训,帮我在乡里的餐馆找了份工作,有了稳定的收入,家里的生活也好了不少。”金卡村村民阿旺措姆是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受益者之一。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昌都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的重要论述,立足昌都实际,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目标,因地制宜选择搬迁方式,保质保量建好安置房屋,统筹兼顾完善扶持政策,确保搬迁群众有安全住房、有可靠就业、有稳定收入。

左贡县四方祥和新村的四郎拉姆老阿妈自搬迁后,每天空闲时,总会约上老姐妹到广场上晒晒太阳,话话家常,有时还会在健身器械上松松筋骨。

“现在村里什么都有,环境也很好,村干部还经常放电影,我们在广场上呆一天都不会无聊。”四郎拉姆对目前的生活十分满意。

近年来,昌都市严格按照“点内统一建设、点外归口负责”的原则,统筹协调各相关单位做好易地扶贫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工作。结合新农村、小康示范村建设,进一步明确集中安置点按照行政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安置点水电路讯网、科教文卫保“十项提升”工程,统一建设“八室一超市一广场”,满足搬迁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此外,昌都市按照“八到农家”(水、电、路、讯、邮政、农家书屋、广播电视、优美环境)要求,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妥善解决搬迁群众“三保障”“两配套”等实际问题,让搬迁群众平稳过渡,切实提高他们对新家园、新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家住江达县岗托镇岗托村易地扶贫搬迁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郎加最近正忙着检查家中小货车车况,他准备从江达拉一批货到拉萨,跑这一趟车他能有近5000元收入。

“2018年9月,我们搬到了这里,住上一百多平方米的大房子。在村干部的鼓励下,我差不多每两个月一次,开车从江达拉货到拉萨,一年下来赚得还算可以。空余时间去我们村的黄牛养殖基地工作,也会有一些收入。”虽然老房子还在,但郎加表示现在的居住环境比以前好很多,早已不愿回去住了。

郎加说的岗托镇岗托村黄牛养殖基地总投资337.58万元,采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39人增收。

过去几年中,昌都市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搬迁群众稳定脱贫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充分发挥产业扶持脱贫的“造血”功能,利用安置点资源优势,依托县城、乡(镇)、小城镇、旅游景区、水利灌区、农业综合开发区、新农村建设等,统筹规划后续产业发展。

截至目前,昌都市共计划实施产业项目852个,完工692个,确保每个安置点配套1-2个产业项目,每户贫困户家庭至少1人实现转移就业,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加大农牧民“订单式”“定向式”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组织贫困群众参与安置点建设,引导群众在参与自家民房建设中获得幸福感,带动和扶持贫困户稳定增收,努力形成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收入的产业扶贫新格局。

据统计,2016年以来,昌都市累计投入资金62.02亿元,建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68个,实现所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水、电、路、讯、网全覆盖,1.9万户9.9万名贫困群众搬进了新房,改善了生活,广大农牧民群众走上幸福美好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