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4月23日

是生命的一部分

——拉萨“通古书店”张涛

博尔赫斯说过,如果有天堂,图书馆就是天堂的模样。爱书的人,大多梦想能有一间自己的书店,设计只属于自己的天堂模样。

张涛就是这样一个爱书的人,从2006年开始,十四年来,他一点点收集自己喜欢的图书,从最初的十几本积攒到现在的上万本,开了一间二手书店,取名“通古书店”,希望可以帮助爱书之人“通古察今”,以文会友。但他并没有满足于现状,正在为打造心目中理想的书吧而努力。文/图 记者 赵梦茹

藏书13万余本 只卖自己喜欢的书

最初,我与他并不相识。只是前不久,他作为“书痴”被朋友提起,所以他的故事引得我想要一探究竟。

从拉萨团结新村社区北门进入,大概50米处,左手边有两小间店面,与其说是店面倒不如说是书屋妥切,没有华丽的装修,甚至没有挂“通古书店”的牌子,有的是排列紧密而整齐的书架和密密麻麻、各式各样的图书。

与想象中的“白面书生”不同,张涛瘦高的大个,小麦色皮肤,一边和我打着招呼,一边还在整理手中的图书。许是在外多年,他的日常交谈口音已经没有山东老家的味道,但是北方特有的豪爽还是让人感到十分亲切,他非常健谈,也很乐于分享他的故事和感悟。

他的书店也和我们常见的书店不一样,里面的书都是他一点一点收购回来的二手书,种类繁多。因为他自己比较喜欢西藏,所以大部分图书都是西藏文化和历史方面的。“这两间屋子的书至少有5万本,另外在我住的家里还有8万本藏书,林林总总,这些书都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店里能看到的书,都是因为自己喜欢然后慢慢收集起来的。”张涛说道。

爱书收集书 努力让书发挥应有的价值

张涛从学生时代就非常喜欢阅读各种书籍,他享受于安安静静看完一本书的快乐。他说,书本不仅可以带给他知识,还拓宽了他的眼界,给与了他精神上的慰藉。他爱书,他走到哪里,就会将书带到哪里。

2003年春天,24岁的张涛来到内心向往的拉萨。那时候,他就只带了一个简单的双肩背包,里边只有几件春装,却有十几本他最爱的书。

2006年,他在拉萨开起了现在这家“通古书店”。“通古”实际为“通古察今”之意。经过多年来不断的收集,书店内的书越来越多,并且大多是社科研究类学者所必需的,慢慢在业界小有名气。

在张涛的顾客中,大都来自西藏大学和西藏藏医药大学的学生,他们热爱读书但是生活费用有限。为了不给他们造成经济负担,张涛每次都低价出售,尽量帮助和满足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书如果摆在书架上,就是没有生命的,只有在需要它的人手里,它才会发挥应有的价值。”张涛如是说。

对书爱护有加 鼓励年轻人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张涛对书的喜爱,他的妻子拉姆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2015年的时候我们搬过一次家,整箱整箱的书我们陆续搬了一个多月。他不仅爱看书,而且对书有感情,爱护有加,不舍得弄破一张书页。搬家的时候,他都是一本一本整理,偶尔找几个朋友帮忙,他还要千叮咛万嘱咐人家轻拿轻放、不要弄乱顺序、不要弄脏等等。”拉姆笑着回忆道,“十多万本书,几乎每本书都在他的手里过十遍,闭着眼都知道哪本书在哪,他就是一个‘书痴’!孩子们在他的影响下也特别爱看书,平时上学的功课不用管就早早写完,就想多留出一点时间看自己喜欢的书,都变成‘小书痴’了!”

为了让更多人阅读到自己的藏书,张涛多年的心愿就是开一个像晓书馆类型的书吧。“希望有一天可以看到这么多好书展列在抬眼都是风景的书吧里,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分享。就是这个梦想一直给我坚持力量,我还在为之奋斗,一路走来绝不放弃。”张涛眼神坚毅。

提到碎片化时代,张涛也有他自己的思考。在他看来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需从心出发,他讲道:“其实,在信息碎片化、阅读碎片化时代,更加考验一个人是否拥有坚定的信念。拥有坚定信念的人,并不会在碎片化阅读中失去自我。当代年轻人需要培养的是阅读自主性,要有甄别信息并理性选择的智慧与定力,学会利用各种信息渠道进行高效自主的阅读,协调好传统阅读和数字化阅读的关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可借助一些优质的文化类自媒体,帮助自身增进学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