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4月21日

塔巴陶瓷:千年技艺代代相传

千百年来,陶器在藏族同胞生活中担当着重要角色,烧饭、喝茶、饮酒、储粮、盛水、装油都离不开它。陶器不仅仅作为日常生活用具,也是藏族百姓家中最为普及和讲究的工艺品,在藏族群众生活中,陶器没有实用具和工艺品之分,既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也是生活中的亲密伙伴。

文/图 记者 赵梦茹

每件陶瓷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墨竹工卡县工卡镇以东约2公里处,有个塔巴村,在村里,传统制陶技艺是农牧民的传家之宝,世代传承、源远流长……相传,1000多年前,塔巴村一位名叫益西多吉的人偶然间把泥巴扣在自己的膝盖上做成了碗状,又模仿牛鼻子上的环做成碗的把手,由此发明了陶瓷制作技艺。

如果乘车经过这个小村庄,只要稍加留意,就能看到村边公路两侧一堆堆的红陶土,那就是塔巴村烧陶留下来的痕迹。

转盘、木拍、木刀、钻孔木棍、木质雕花刀……三五成群的匠人盘腿围坐在地上,有的手捏着小件,有的将陶土和水揉匀和着泥,还有的则在转盘前拉着陶坯……拍器底、安器壁、安口沿、安器嘴和器柄,打磨抛光,雕上花纹……整个工序下来,左右手脚配合、各种工具穿插运用、多样手法交互进行。

用这种千年不变的工具和方法,烧制出来的塔巴陶瓷物件都是独一无二的,是西藏陶器中的上品。“较复杂的器具,一个技术最熟练的人一天最多也只能做3个,做陶瓷是一件细心活,每件陶器都带有着制作者当时的心境。”塔巴村帕热组次仁介绍说。

具有非常浓厚的藏文化特色

次仁今年50多岁,古铜色的脸上,是岁月雕刻出的一道道皱纹;两只瘦长的大手,长满了老茧。我们的到来,让他停下了手里的活儿。

“这门手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别看这工具和手法简单,我们塔巴村人过去就能做出100多个品种的陶器来呢。”次仁说道,看起来,手工制作陶器的效率似乎低了点儿,主要原因是工具和手法的限制。他从小就爱看家里的长辈做陶瓷,耳濡目染,十多岁就学会了制陶手艺,早已经记不清自己做过多少件陶器了。

塔巴陶瓷历史悠久,且具有非常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但是塔巴陶瓷发展近一千多年来,都是以师徒相授、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交流更新较少,所以在技术、工艺方面都比较传统。

面对历史的厚赠,如何能做好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呢?聊到这个话题,次仁显得有些担心:“现在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学,不像我们把陶瓷制作当成一门手艺,很多人都去拉萨或者内地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在我们村的塔巴陶瓷厂,目前年龄最小的都已有30多岁,我最怕没人学,不想让传承这么多年的制陶技艺失传了。”

传统陶艺正在探索新出路

其实,老人的担心,当地政府早已经注意到了。

近年来,墨竹工卡县不断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2006年塔巴村民间传统制陶技艺被列入第一批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0月墨竹工卡县投资100万余元修建了次仁提到的塔巴陶瓷厂,并通过江苏省南京市援助采购了烧制设备;2011年11月正式成立了墨竹工卡塔巴陶瓷专业合作社;今年,塔巴村陶瓷厂运营管理项目获批,将投入320余万元用于设备更新、人才培养、市场宣传策划等方面。

“我们已为此做了不少相关工作,今后,将继续细化、深化,使上千年的文化艺术精华古为今用、古今相融,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现代艺术、现代潮流以及现代营销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墨竹工卡县文化局黄洋说道。

因职业和兴趣,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李一诚曾对西藏墨竹工卡、林周、江孜、谢通门等县的制陶村多次进行调查走访。在他看来,将内地的先进制陶技术与西藏本土的传统手工艺相结合,逐步培养了一批精通陶瓷手工艺的人员,可使塔巴陶瓷手工艺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一味地照搬内地现代陶瓷制作原料和方法等,将会使西藏本土陶瓷失去灵魂。

目前,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以示范工程建设的形式,承担开展利用墨竹工卡县工卡镇陶土原料,开发生产具有藏域特色的陶瓷产品,建立工业化生产基地。为此,公司负责人和科技人员多次进藏,从坯体配方、成型工艺、釉料配方到烧成工艺等开展了全方位的研究、开发,利用当地陶土资源,已经开发生产了近千件富有藏域特色的现代陶瓷产品。

塔巴陶瓷生产的产品种类特别多,但主要以藏族同胞生活所需的日用品为主要产品。有茶碗、酒碗、酒壶、茶桶、油壶等餐具类陶瓷,还有煮酥油茶用的茶壶、火盆等炊具类陶瓷,以及酥油灯、香炉等宗教器物。现在,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塔巴村把各类陶瓷产品通过旅游纪念品、装饰品等形式加以开发、传播,有效提高了塔巴陶瓷的知名度,正在努力打响文化品牌……

塔巴村南侧,皑皑白雪终年覆盖于巍峨叠嶂的山峦之上,这个千年古村,有一项技艺被世代相传,也将通过人们勤劳的双手绽放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