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3年05月19日

“带货”芫根,带动群众就地就近增收

昌都市类乌齐县公安局刑警大队三级警长,类乌齐镇香迁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嘎松曲珍

2021年,怀揣着梦想,我来到昌都市类乌齐县香迁村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用青春和汗水践行新时代驻村干部的使命与担当。

驻村的第一天,我就遇到了难忘的一幕。一对年轻夫妇挥泪告别年迈的父母和嗷嗷待哺的婴儿外出打工,婴儿的啼哭声和亲人的眼泪就像刀子一样扎进我的心里。当时我就暗下决心,要尽自己所能,让群众就近就便就业。带着这份信念和执着,我走遍了村庄的所有角落,了解香迁村的地域特色、群众收入和产业发展状况。走访中发现,家家户户将种植的芫根用来喂养牲畜。我突然想起了小时候阿妈用芫根做成美食的场景,心中不禁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将芫根制作成商品进行销售,前景会怎么样呢?

有了想法以后,我白天在田间地头向村民了解芫根的种植情况,晚上通宵达旦在网上查阅芫根的功能、用途等,很快一幅芫根产业发展的蓝图就在脑海中初步成形,并第一时间向驻村队员和村“两委”班子表达了我的想法,随后召开村民大会征求群众意见。但有的村民觉得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谁还吃芫根呢?只能做牲畜的饲料,做成商品简直就是一个笑话。会开到一半就不欢而散了。可我并不想放弃,会后就挨家挨户上门去做工作,可是却屡次吃了“闭门羹”,坚强的我第一次流下了委屈的泪水。

群众工作做不通,我就转变思路,从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家庭入手。最终争取到55名村干部和党员的支持,并把闲置的办公室作为临时生产基地,按照传统工艺进行试验加工,成功制作出第一批芫根产品。没有销售经验的我,带着村干部用最笨的方法,在菜市场、国道旁摆地摊,逢人就推销,几天下来嗓子都喊哑了,结果一斤都没卖出去。思前想后,我决定转变方向,到商店和企业进行推广销售。经过三个月起早贪黑的努力,终于销售出1000斤芫根产品,为村民获利4000余元。这也让村里的群众看到了希望,更多的人参与了进来,销量也越来越好,于是我又积极向县委、县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协调,争取资金建成400平方米的芫根厂房,成立芫根种植专业合作社,芫根产业正式迈出了第一步,也更加坚定了群众发展芫根产业的信心和决心。

随着芫根产业进入规模化生产,传统的销售方式已经不再适合。为了拓宽产品销售渠道,我尝试着与政府部门和大超市对接,但结果始终不太理想。我意识到,光靠线下销售很难让产品走出去。于是开始学习网络销售知识,关注抖音带货达人,向他们咨询网络销售技巧,又参加昌都市网络销售培训,并尝试着拍视频、开直播。但从未直播过的我,面对镜头充满了害羞、尴尬和紧张,说话也结结巴巴,很长一段时间粉丝只有寥寥几人,但我依然咬牙坚持了下来。在经历了百余次直播后,终于迎来了网络销售的第一单。一位拉萨的网友在直播间订购了5瓶125元的芫根,这令我欣喜若狂、信心大增,更加坚定了走网络销售这条路。从此开始延长直播时间,在周末或闲时一播就是七八个小时。随着网络销售技巧的逐渐成熟,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带货主播”,芫根也开始从无人问津到广为人知。2021年通过网络直播带货销售额达到10万余元,2022年直播带货销售额突破30万元,芫根产品相继销售至拉萨和成都、重庆等大城市。我们的驻村故事在《北京周报》刊登,“网红”故事被西藏卫视拍成宣传片在《西藏诱惑》播放。在网络的带动下,更多的人知晓了香迁村的芫根产业,销售量与日俱增,2022年累计收入达到48万余元,带动全村106户603人实现就地就近致富增收,群众的腰包鼓了,幸福的笑脸也更多了。

推动芫根产业发展是我们驻村工作的一个缩影。两年的驻村经历让我懂得只要心里装着群众、一心想着群众,就没有办不成、办不好的事,就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