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3年01月23日

深刻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内在要求

张年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这一重要论述高度凝练了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关于做好民族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是应对我国民族领域重大风险和挑战、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科学指引。

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党的民族工作

党的二十大提出,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覆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各个领域,包括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事务,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不断丰富发展。

在学思践悟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思想地位,牢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论断,真正理解好掌握好运用好相关理论知识,打造丰厚的理论积淀,用以指导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坚持人民至上的政治立场。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以实现全人类解放为根本政治立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体现。“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必须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努力践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坚定不移朝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一奋斗目标前行。坚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人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石。坚持实事求是,必须正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必须在推进党的民族工作中坚持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全面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勇于推进创新实践。坚持辩证统一的根本方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始终贯穿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既要解决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还要发挥好特色民族产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既要重视民族事务治理中的短板弱项,也要兼顾民族事务治理水平不断进步的实际情况。力学笃行,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民族工作中的运用,以实践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指导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展现出的强大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二、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党的二十大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一重大论断为做好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聚焦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立足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使命任务,必须要在实践中长期坚守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最本质特征,也是我国民族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坚持和加强党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永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确保党在民族工作中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从根本上保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能走得长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子集”,后者必须以前者为政治方向。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政治定力,坚持守正基础上的创新,始终确保我国民族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坚持把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民族政策落到实处,以政策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治国无法则乱”,法治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内在要求,必须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维护宪法权威和法律尊严,积极推动涉民族工作重点领域立法,及时完善社会治理方面立法,全面覆盖新兴领域立法,配套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民族团结进步注入法治新动能,不断提高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进一步加强普法宣传,夯实民族地区各族群众的法治意识,营造法治建设良好生态,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

三、坚持和完善党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性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目的就在于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推动实现共同富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集中体现了“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必须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原则,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决把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核心要义,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确保民族地方发展始终服从党和国家的最高利益,服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确保民族事务治理与党中央部署在意志、行动、步调方面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建设水平,深入贯彻实施民族工作法律法规,强化监督检查力度,加强民族政策法规宣传教育力度。坚持公平公正原则,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持续完善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确保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民族地区群众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平等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深化民族工作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有效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继续支持、帮扶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推动民族地区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缓解民族地区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状。持续加大教育、基础研究投入,立足民族地区发展,明确培养目标,建立健全人才梯队管理体系,促进人才协调、可持续发展。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区域内外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四、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做好当前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必须自觉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会贯通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和手段。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根植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各个领域整合资源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加大力度支持实施中华文化浸润工程,拓展具有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的项目交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彰显中华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鲜明实践特色。加大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深入挖掘先进典型和模范人物,引领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激发各族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烈共鸣,形成引领时代风向,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思想力量。坚持不懈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教育,以史为镜,厚植家国情怀,增强各族群众的“五个认同”,让“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深入人心。创新民族团结宣传载体和方式,持续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发展壮大民族团结进步的网上舆论阵地,党委、政府带头鼓励企事业单位、各社会团体积极开设网络公众号,完善网络媒体监管体制机制,积极主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坚持把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作为创新发展民族工作的战略性任务和基础性工程抓紧抓实。突破区域限制,搭建立体化、多层次 “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渠道,坚持以教育、就业创业、文化交流等多种方式促进跨区域间的双向流动,进而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持续推进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饮食、娱乐、旅游、建筑等重大项目的开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各民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民族团结进步交流环境,以更加具体、有效、深入人心的举措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新征程即是新的起点,我们必须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确保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民族地区落地生根,脚踏实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得更有温度、更有深度、更有力度,做进人民心坎上。

(作者单位:自治区社科院民族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