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2年10月19日

牢记嘱托闯新路 踔厉奋发开新局

—藏贵桂川滇陕青宁新9省(自治区)党的二十大代表共话“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二)

王耕捷

孙科

韩石

徐耀

李文娟

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耕捷:

建好铁路大动脉 助推西部大开发

云南日报记者 张寅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铁路创造了赶超跨越的‘非凡十年’,实现了路网纵横延展、货物往来顺畅、旅客出行舒适,为彩云之南的繁荣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谈到交通基础设施特别是铁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耕捷感触很深。

他介绍,过去十年,昆明局集团公司累计完成建设投资2445亿元,其中有8年投资超过200亿元以上,2020年投资完成328.1亿元,创云南省历史最高;公司运营和维管里程从2012年的1930公里增长至5000公里,高铁从无到有达到1100多公里。

一条条铁路跨越万千山河,让祖国西南的天堑变通途,也带动了更大规模的人流、物流。10年来,云南铁路累计运输货物13.74亿吨,运价优惠让利达到71.23亿元;累计到发旅客9.42亿人次,平均年增长6.1%。16个州市由2012年只有8个州市通铁路,跃升为目前13个州市通动车,临沧、普洱、西双版纳、保山等州市从“地无寸铁”一步跨入动车时代。“坐着高铁看中国”已成为云南各族人民享受美好生活的真实写照。

2021年11月,澜沧江畔,全国首个针对乡村振兴特别设立的火车站——大临铁路小湾东站开通,周边30万群众因此受益。“一位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彝族群众说,多年前第一次到县城,就跋山涉水走了7个小时;现在动车通到家门口,一定要坐动车到北京天安门看一看。各族人民满满的获得感,给我们带来了高度的荣誉感、成就感。”王耕捷说。

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铁路建设同样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全线开通运营,这是云南铁路的高光时刻。“调查发现,中老铁路开通后,昆明的榴莲、山竹等东南亚热带水果销售价格明显下降,这个很小但很具体的案例,就折射出了铁路建设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实惠、给开放发展带来的机遇。”王耕捷介绍,开通运营10个月来,中老铁路客货运输两旺,国际物流“黄金大通道”作用初显,累计发送旅客800万人次,运输货物850万吨,其中跨境货物154万吨。

“云南铁路建设10年的历史性成就,归根结底是党的光辉照边疆的生动实践和成功典范。”王耕捷表示,云南铁路已经实现由“瓶颈制约”向基本适应的根本转变,正在向提质增效、适度超前华丽转身,未来将全面落实好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助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促进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创造新辉煌。

党的二十大代表、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孙科:

充分发挥陕西“四大优势” 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陕西日报记者 母家亮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代表、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孙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陕西将充分发挥科技资源、杨凌农业科技、高新区辐射带动、区位地理“四大优势”,全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2021年3月,陕西正式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努力将其打造成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总窗口、总平台和总引擎。“一年多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在优化整合科技资源、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新成效。”孙科说。

孙科告诉记者,近年来,陕西高标准建设、超前谋划了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有2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基础学科研究中心,持续加大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投入。同时,陕西还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全力支持西安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努力将其打造成全省及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杨凌示范区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孙科说,近年来,杨凌示范区持续加强在育种、种质资源保护、高效栽培技术、节水灌溉等领域的科研攻关,推动陕西农业科技在西部地区不断“开花结果”,全力助推了西部地区农业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杨凌示范区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700余项,在全国18个省(区、市)建成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350个,年示范推广面积1亿亩,推广效益235亿元。

为了更好发挥高新区辐射带动作用,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陕西印发了《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支持7家国家高新区、18家省级高新区突出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集群。2021年,全省高新区注册企业19.66万家,从业人员168.32万人;高新区共实现生产总值8221.88亿元,占全省GDP的27.59%;出口总额1964.44亿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76.55%。“高新区已成为陕西省名副其实的经济高地、产业高地和创新高地。”孙科说。

陕西地处向西开放的前沿位置,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面临大有可为的重要机遇期。孙科说,目前,陕西积极参与科技部发起的科技人文交流、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技术转移四项行动,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

据介绍,在省际科技合作交流方面,陕西已与甘肃、内蒙古等省(区)科技管理部门签署了合作协议。孙科说:“其中,陕西与贵州开展了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先进制造、高效节能等领域的交流合作,2019年以来累计向贵州输出技术项目682项,技术合同交易额47.32亿元;贵州向陕西转移技术项目59项,技术合同交易额6.11亿元。”

党的二十大代表,青海省交通工程技术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韩石:

抢抓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机遇 画好青海交通高质量发展“工笔画”

青海日报记者 咸文静

“去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说,‘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这段话为我们西部地区交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打开了新局面。”

今年42岁的韩石是党的二十大代表,青海省交通工程技术服务中心的党委书记、主任。2002年大学毕业后,这个撒拉族年轻人投身青海交通建设,先后参与了平阿高速公路、拉脊山隧道、德香高速公路等工程建设管理工作,见证了青海交通发展最为迅速的20年。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青海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就拿我最熟悉的交通领域来说,这20年,我省交通固定资产投资从‘十五’的200亿元达到了‘十三五’的1649亿元,公路里程从不到2万公里到突破8.5万公里,高速公路完成从‘零’到‘千’的跨越,达到4101公里。”

正如韩石说的那样,到去年年底,青海省公路总里程达8.62万公里,实现了所有市州和30个县级行政区通高速,100%的县级行政区通二级及以上公路,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100%通硬化路。尤其是在农村公路方面,累计完成农村公路投资231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5.5万公里,解决了36个乡镇、2796个建制村通硬化路的难题,农村公路的总里程从2011年的5.06万公里增加到2021年底的6.44万公里。

高质量发展极大地促进了青海基础设施建设。一项项数据背后,是越来越多织密的交通网络,成为大美青海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这些年里,青海建设出了一批科技含量十足的标志性工程,充分体现了在交通强国建设中的青海担当。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青海第一桥——海黄大桥。作为连接海东市与黄南藏族自治州的过河通道,是青海首座大跨径双塔双索面钢混叠合梁斜拉桥,主跨跨径居同类型桥梁国内第四,是当时西北地区最大跨径桥梁。”

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不仅是空间上的联通,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纽带。一项项数据背后,是一条条不断延伸的致富路、发展路、振兴路、幸福路。

群山之中、江河之上;偏远乡村、戈壁荒漠。交出“品质、便捷、绿色、安全”交通发展成绩单的青海,从未停下攻坚克难的脚步。

“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启动,西北地区走上持续、快速发展轨道。对于青海来说,交通基础设施还有很大的留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交通运输路网框架搭设还需进一步完善提升。”韩石告诉记者,“十四五”时期,青海将对标对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要求,不断构筑高效的快速网、打造完善的干线网、织密广泛的基础网,强化三张网衔接有序,相互融通,推动全省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委书记徐耀:

感恩奋进真抓实干 融入新格局展现新作为

宁夏日报记者 毛雪皎

地域辽阔、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正在走向越来越开放的前沿。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10月14日,党的二十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委书记徐耀在接受宁夏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吴忠市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扛起政治责任、把握大势大局,奋力建设现代化美丽新吴忠,融入新格局展现新作为。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期间,首站来到吴忠,访农户、进社区、察民生,满怀殷切希望,寄予深情嘱托,赋予了宁夏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时代使命。

吴忠市具有黄河穿境而过的先天条件,位于宁夏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交汇地带,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奶牛养殖基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吴忠市经济社会发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63亿元,是2012年2.5倍;18.9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1%、10.9%。

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部署安排。

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必须不断提升创新发展能力。近年来,吴忠市以改革创新增强发展动能,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1家,马玉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徐耀表示,在这一重大机遇下,吴忠市将继续加强创新开放合作,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必须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形成现代化产业体系。徐耀介绍,吴忠市立足油气风光电等资源丰富的实际,建设宁夏新能源保障基地,实现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集群。当前,吴忠市奶产业、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等“五个百亿级”产业板块规模效应凸显,“中国塞上硒都”等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必须坚定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推进绿色发展。作为宁夏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吴忠市优良天数比例连续6年稳定在80%以上,黄河吴忠段水质稳定在地表水Ⅱ类。“把绿色作为吴忠最厚实、最靓丽的底色。”徐耀介绍,近年来,吴忠市以争当先行区建设排头兵为统揽,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做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文章,为蹚出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全方位高质量发展之路腾出了空间。

当前,吴忠市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徐耀表示,服务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国家战略,吴忠市将在自治区党委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始终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美丽新宁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的二十大代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布伦口乡党委书记李文娟:

乘着“旅游兴疆”的东风 以产业发展赋能乡村振兴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刘翔

农村要发展,群众要增收,产业是关键。

党的二十大代表、克州阿克陶县布伦口乡党委书记李文娟始终把促进当地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作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结合当地特色,整合当地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擦亮乡村振兴底色。

布伦口乡地处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3400米,被称为“云端之乡”。

2018年初到乡里时,李文娟便走遍5个村,上了6次边境线,将全乡的情况摸清摸透。

“那时,全乡大多数群众收入来源以放牧为主,若要让大家过上更好的日子,必须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10月11日,李文娟在接受采访时回忆。

大自然塑造了这里较为艰苦的生存环境,却也赋予了神秘的帕米尔高原、白沙湖、喀拉库勒湖、慕士塔格峰、公格尔峰等风景奇观。

“以旅游产业为突破口,撬动乡村特色富民产业发展,这条路子一定行得通。”李文娟心想。

经过反复调查研究,走访村民集纳意见,李文娟提出“党支部+企业产业+合作社+群众”发展思路,积极打造1条精品旅游路线,发展1个主导畜牧产业,建成5个示范点,创建“新疆帕米尔高原牦牛肉”品牌产品。

乘着“旅游兴疆”战略的东风,乡里以一村一品的模式为5个村分别制定了发展方向,涵盖登山探险、天文科普、山湖风光、民俗文化、民宿购物等多种文旅要素,并鼓励支持村民参与到旅游新业态中,布伦口乡“吃、住、行、游、购、娱”的旅游圈逐渐形成。

2020年,布伦口乡在慕士塔格峰脚下的喀拉库勒湖畔建设了观景广场,游览栈道、毡房等,又吸引了一大批牧民前来摆摊售卖手工制品,开设餐饮。

苏巴什村牧民布麦热穆·图努克就在湖边搭起了毡房,制作出柯尔克孜族特色美食佳肴招待疆内外游客。目前这户家庭的人均收入达到14079元。

“李书记时常上门与我们一起唠家常、谈未来,让大家看到了乡里发展旅游业的巨大潜力和良好前景。”布麦热穆说,“如今我们家放牧和旅游‘两手抓’,收入有保障。”

布麦热穆一家也会给村民们讲旅游“发家史”,引导更多群众投身乡村旅游,共享旅游发展红利。眼下,苏巴什村有180余人搭上了旅游“快车”。

高原之上,骑牦牛不仅是游客喜爱的旅游体验,加工好的牦牛肉更是一道美食。“我们引进了牦牛肉深加工企业,不断延展产业链条,进一步促进农牧民就业增收。”李文娟说,“将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与发展现代畜牧业有机结合起来,‘驮起’高原畜牧经济指日可待。”

今年以来,布伦口乡旅游业创收1421万元,带动1464人增收致富,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15878.75元,同比增长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