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2年10月19日

牢记嘱托闯新路 踔厉奋发开新局

—藏贵桂川滇陕青宁新9省(自治区)党的二十大代表共话“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

亚夏

李作勋

谭丕创

罗佳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强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西部大开发20多年,发展变化令世界瞩目。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

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发布,吹响了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号角。这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二十大期间,本报联合贵州日报、广西日报、四川日报、云南日报、陕西日报、青海日报、宁夏日报、新疆日报,邀请党的二十大代表聚焦“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主题,共话新时代下,如何抢抓机遇、苦干实干,以实际行动推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代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南伊村纪检委员、妇联主席亚夏:

扎根祖国边陲一线 带领乡亲兴边致富

西藏日报记者 张猛 王珊 谢筱纯

“她是我们的致富带头人,也是我们村妇女的带头人!”

“她热心帮助村民,给村里做了很多好事!”

“巡边路上,她是我们的向导!”

在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南伊村,提起亚夏,村民们无不点头称赞。多年来,党的二十大代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南伊村纪检委员、妇联主席亚夏始终扎根祖国边陲一线,坚守一名共产党员的光荣使命,带领珞巴族群众兴边致富、守家卫国,用实际行动传承“我为祖国守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初心映照,谱写出平凡而伟大的新时代珞巴赞歌。

“我要尽自己能力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让大家生活得更好。”1983年出生的亚夏一直生活在南伊村这个小村庄里,2009年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村里,她总是面带微笑地帮助村民做各种大大小小的事情,成为村民们的“好帮手”,她性格开朗、为人和善,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亚夏大姐”。

2009年,村子附近的南伊沟景区正式开放,借着这股“东风”,亚夏主动出招,利用自身普通话好、口齿伶俐这个“法宝”,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帮扶下,亚夏和村里在家的妇女们一起在景区设立了4个民族特色旅游售卖摊位,如今平均每年增收超过10万元。

亚夏说,“国家政策好,就更要努力奋斗。依靠国家扶持不是真的富裕,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才是真的致富。”为了让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彻底摆脱贫困,她积极探索“旅游+基地”的生产经营模式,邀请嘎玛农场林芝香草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在南伊村开展草莓种植技术指导,带领全村妇女种植温室草莓。现在,南伊村温室大棚内已种植草莓4000株,每年为每户增收2000余元,在促进群众增收的同时,有效破解了村妇女组织力量薄弱的问题。在她的带领下,去年村里新建的49个灵芝菌大棚也喜迎丰收,产量14200斤,收益56.8万元,户均增收9400元。

截至2021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680余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8万元。“这几年,珞巴人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喜人的成果,都得益于党中央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特殊关怀。”亚夏高兴地说道。

“我们的职责就是守土固边、保护生态,把自己的房屋、牛羊当成坐标,守好脚下这方国土。”眼下,亚夏思考最多的,是肩上强边固边的责任,“边境上无小事,件件是大事!”

亚夏在巡边放牧路上义务坚守了25年。小时候没路,她跟着村里的老人,用刀劈出一条;长大了,挖虫草的路走得多了也便成了巡逻路,遇上暴雪,寻宿山洞,垫着枯草避寒;绕不过激流,周身绑一圈塑料水瓶,强渡……她每到一座山顶,都用鹅卵石拼出醒目的“中国”二字。

如今,在亚夏的带领下,村里更多的党员群众参与到固边守边中,顶风雨、越雪山、涉激流,用脚步丈量国土,以实际行动守护国土。随着守边队伍的不断壮大,村党支部开展了支部党课、国防教育、“三进牧屋”活动,加强守边党员群众思想教育,组织群众定期开展“升国旗、唱国歌”活动,让爱国爱党的声音在边境回响。现在,这里的每位村民都把自己当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自发承担起巡山守边的责任。

以亚夏为代表的珞巴族人民像一朵朵格桑花一样坚韧不拔地扎根在祖国西南边陲,筑起了边境上的“移动界碑”,让党的旗帜始终在边境一线高高飘扬。

党的二十大代表、贵州省铜仁市委书记李作勋:

千方百计抢抓“风口”机遇 奋力打造铜仁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淑宜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贵州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赋予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重大使命。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代表、贵州省铜仁市委书记李作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铜仁将围绕“四新”主目标、“四化”主抓手,高质量推动新型功能材料首位产业加速发展,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闯新路作出铜仁贡献。

找准优势抓产业。铜仁锰矿石资源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37%,是国家锰矿资源战略安全供应核心区,有资源储备的“先天优势”;较早布局和支持锰系新材料产业发展,2019年被列入全国首批66个、全省2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之一,有产业发展的“先行优势”;国发〔2022〕2号明确“加快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省委、省政府同意省直8个部门专门出台文件,支持铜仁打造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有政策支撑的“先手优势”。铜仁立足把先天优势、先行优势、先手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新型功能材料产业作为新型工业化首位产业,全力推动绿色发展、创新发展。

优化布局强链条。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深入实施,全球新能源材料产业迎来飞速发展时期,铜仁迎来了千载难逢的“风口”机遇。铜仁将抢滩布局,以大龙开发区为核心,重点发展新能源电池正极材料及原辅料、负极材料和废旧电池回收利用产业,形成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核心承载区。依托铜仁高新区打造新能源电池应用设备产业集聚区,依托中心城区打造新型功能材料企业总部经济集聚区,依托松桃县锰产业基地打造锰资源高效利用精深加工园区,依托万山区经开区打造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依托玉屏经开区与大龙开发区产业融合发展基础打造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延伸拓展区,努力形成“一核五区”产业布局。围绕打造新能源电池材料和锰基功能材料两大重点产业链,持续“强链、壮链、补链、延链”,推动新型功能材料产业纵向成链、横向成群。

合力攻坚抓项目。铜仁成立以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市区(县)一体化工作推进机制,推动人力、物力、财力、精力等向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聚。研究出台科技、金融、人才等政策支持措施。充分发挥中伟、汇成新材料2家企业获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机遇,大力推进产业技术突破。加快完善电力、污水管网、仓储物流等基础配套,优化发展环境,提升综合承载力。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全过程服务保障项目落地见效。

风正扬帆正当时,奋楫争先再出发。铜仁将乘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东风,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拿出“闯”的勇气、激发“拼”的干劲,加快把铜仁建成全国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聚基地、全国锰产业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奋力打造国家级新型功能材料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党的二十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委书记谭丕创:

边海统筹 双轮驱动

广西日报记者 袁琳

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式实施,到如今已有20多年。从第一个10年“打基础”,到第二个10年增强内生动力,如今西部大开发迎来了第三个发展主题:开放。

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一万多字的内容里,“开放”一词被提及了33次,成为本轮西部大开发的关键词。

党的二十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委书记谭丕创表示,该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及防城港市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扩大对外开放合作,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

防城港市沿海又沿边,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海陆河相连的城市,更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最前沿,以及“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门户城市和重要节点城市,具有5个国家一类口岸和5个边民互市贸易区(点)。其发展的潜力在开放,后劲也在开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该市先后被中央赋予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国家边境旅游试验区、边境经济合作区、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等改革开放平台和先行先试政策,还入选了港口型、陆上边境口岸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开放发展势头强劲。

目前,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成功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委联合出台政策支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印发医学试验区总体方案,医学试验区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统筹推进重点产业项目52个,总投资超500亿元;区域医疗中心、食品安全与营养创新平台等一批重大平台落地建设。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发出全国首张34证合一的“一照通”营业执照;“互市+落地加工”等模式在全国复制推广;广西首票马来西亚RCEP原产地证书在防城海关签发。

边、海犹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必须同时发力,才能促进高质量发展。下一步,防城港市将坚持边海统筹,双轮驱动,进一步深化开放合作,抓好先行先试,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用好用足国家赋予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发展的15条改革创新政策措施,加快建设,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努力将其建设成为面向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与东盟国家的国际医学开放先行区、国际医学创新示范区、国际医学产业合作集聚区、国际医学人文交流新平台(三区一平台)。同时,抢抓RCEP、国家加大支持沿边开放开发等新机遇,推动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防城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开放平台联动发展,积极探索沿边开放开发新模式;进一步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全力构建以大型深水泊位为龙头,中小泊位为辅,技术先进、分工明确、协同联动的港口建设发展新格局,努力建成大宗散杂货和冷链集装箱等大宗商品转运为主的大型综合性港区。

党的二十大代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罗佳明:

强化川贵协作 发挥交通“开路先锋”作用

川观新闻记者 王成栋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明确新时代继续做好西部大开发工作,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今年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从国家赋予贵州诸多战略使命,也为四川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可能。

作为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支撑和保障,川贵两省如何发挥好交通这个“开路先锋”的作用?带着问题,记者走访了党的二十大代表、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罗佳明。

罗佳明介绍,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被正式确定为交通“四极”之一,四川在全国交通领域的位势不断提升。但相较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还有很多不足。特别是,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起点省份,在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背景下,四川对于南向通道的需求更加迫切。而这,将是接下来四川与贵州强化合作的重要着力点。

如何强化?

首先,是整合内部资源。罗佳明表示,对上,双方可从省级层面建立合作机制,共同争取政策,共同规划推进一批重点项目。对内,双方立足各自交通领域优势,强化资源整合,实现跨省资源共享共用。例如,成都拥有天府国际机场、双流国际机场两大空港,可以依托这一优势,川贵两省共同开发航线、优化航班频次和支撑服务布局等。

再者,是推进设施互联互通。四川和贵州之间,至今仍存在“断头路”等交通壁垒。接下来,川贵两省可参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经验,推动建设一批骨干线路,尽快打通国省干线的联系,从而进一步密切两省毗邻地区人员货物交往。

最后,是推进服务提档升级,进一步提升管理协同水平。罗佳明表示,近年来,随着两省经济交往的加深,贵州与四川之间也面临着公共运输能力提升的问题。接下来,双方可以探索加开跨省际公交线路、推进一批道路交通运输领域高频事项的跨省通办等。

好消息已经传来。

今年7月,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铁路局委托,国家铁路局规划与标准研究院、中国铁路设计集团等有关部门对黄百铁路(黄桶至百色线)开展现场踏勘及评估,并对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评估和评审。这也为黄百铁路后续初设阶段各项工作开展和开工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此前,四川已于去年6月启动建设隆黄铁路隆昌至叙永段扩能改造工程。而两段铁路建设完毕后,四川经北部湾出海的通道将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