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2年09月13日

小事见大爱 平凡多感动

—日喀则市疫情防控中的暖心故事

本报通讯员 旺姆 本报记者 汪纯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日喀则市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每一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默默付出,为战胜疫情贡献着智慧与力量。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场上,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激荡心灵,一幕幕感人的场景温暖你我。

老党员巴桑琼达:

防控不分方舱内外

夜里一场雨过后,晨雾笼罩在吉隆卓唐方舱医院周围。早上7时许,吉隆卓唐方舱医院后勤保障组组长尼玛桑旦的电话铃声像往常一样打破了清晨的宁静。

这是吉隆卓唐方舱医院一名患者、老党员巴桑琼达的电话。他的电话一天下来不知道打进多少回,通话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如“舱内吃糌粑的人数有多少”“舱内回族朋友订餐的份数”“洗漱用具需要补充多少”等。

吉隆卓唐方舱医院8月28日开始运行,吉隆县交运局工人巴桑琼达是入住其中的一名患者。作为一名即将退休的老党员,巴桑琼达主动肩负起舱内卫生清洁、物资分配以及患者的心理疏导等工作。他还参与组建方舱医院临时党支部,召集舱内正在集中医学观察的村“两委”班子成员、双联户长、驾驶员、公益性岗位人员成立志愿队,以设岗定责的方式在舱内组建物资分配组、消防安全检查组、核酸采样配合组、卫生清洁组、心理辅导组等,助推舱内管理秩序有条不紊。

随着天气转凉,巴桑琼达主动询问患者所带衣物够不够,并随时关注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一有需求就及时联系工作人员。

方舱医院内,巴桑琼达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一批又一批爱心人士不分方舱内外,以爱心善举守望相助,凝聚起各民族同舟共济、同心战“疫”的强大力量。

抗疫夫妻达瓦顿珠和普布:

25天过家门而不入

“妈妈要去和病毒打比赛了,胜利了就可以好好陪你们了。”这是普布与两个孩子通话时经常讲的话。

疫情发生以来,吉隆县贡当乡卫生院医疗物资转运车驾驶员达瓦顿珠、医护人员普布夫妻俩,每天坚守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线,舍小家、为大家,扛起了守护人民生命安全的责任。

根据贡当乡疫情防控工作安排,达瓦顿珠被安排在物资保障组,普布被安排在核酸采样组,夫妻俩每天都要逐村逐户上门服务,进行核酸采样、送检、回收医废及生活垃圾等相关工作。

贡当乡辖区地处偏僻、村居分散、路途较远、交通不便,还有部分村民居住在牧场点。为了保证全乡每次核酸检测工作按时完成,达瓦顿珠和普布夫妻俩冒着可能被感染的风险,经常通宵达旦地为全乡群众上门做核酸样本采集。疫情发生至今,他们连续工作25天,累计行程3372公里,参与采集核酸样本3046份,参与处理医疗垃圾和阳性病例生活垃圾累计3876斤。

夫妻俩为了家人的安全,从疫情发生至今从未进过家门,而是居住在乡政府临时安置点里,完全失去了陪伴家人的时间。普布身边的同事感慨道:“疫情来了,她根本没时间顾上家,想的都是如何做好抗疫工作,保护群众身体健康,保障大家生命安全。”

方舱医院里的“红马甲”:

真诚付出让爱心传递

“8月26日,聂拉木县实现社会面清零了!”在聂拉木方舱医院内,一名身着“红马甲”的无症状感染者拿着喇叭喊道,“我们大家也要努力加油,争取早日出舱,与家人团聚。”听到消息,大家倍感振奋、纷纷鼓掌。

拿着喇叭喊话的是聂拉木方舱医院“红马甲”志愿服务队的一员。该方舱医院有100多张床位,分为几个独立的隔离单元。为了让方舱活更有序,在医护人员的号召下,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们主动报名成为志愿者,其中最小的志愿者才12岁。志愿者们还推选出“单元长”,协助医务人员开展方舱医院内部相关工作,形成了“共治共建共享”的方舱单元化管理模式。

“不管在哪里,我始终是一名共产党员,看到医务人员那么辛苦,我们主动成立了方舱志愿服务队,帮助医护工作者发放口罩、药品、食物,打扫卫生。有时候我们也会向大家科普疫情防控知识,帮助大家尽快恢复、早日出舱。”党员帕庆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在闲暇之余,志愿者小卓玛(化名)在方舱医院里教村民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读写自己的名字,教大家使用智能手机,教村民使用抖音拍照功能时,逗得老阿妈哈哈大笑。

“刚进来的时候,她(小卓玛)很害怕,我们就经常给她带吃的,跟她讲笑话,慢慢地她就适应了,跟我们也越来越亲了,还加入了志愿服务队。”一名医护工作者通过微信向记者讲述了小卓玛的转变。

老党员巴桑琼达、抗疫夫妻达瓦顿珠和普布、聂拉木方舱医院里的“红马甲”是日喀则市广大干部群众义无反顾投身抗疫的缩影。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无数“凡人英雄”挺身而出,从事核酸检测、病毒消杀、物资保障、隔离救治和社会管控等工作,在最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同心构筑起坚不可摧的防疫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