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2年08月01日

兼顾三方关系 解决11个突出问题 奋力推进那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才仁郎公

推动那曲经济高质量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以兼顾三方关系、解决11个突出问题为抓手,走出一条符合那曲实际的高质量畜牧业发展之路。推动那曲畜牧产业现代化,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主要是兼顾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牧户三方关系,健全三方利益联结机制,着力在突出利益联结抓效益升级、突出品牌打造抓产业升级、突出典型示范抓服务升级、突出人才培养抓管理升级、突出宣传教育抓观念升级等五个方面下功夫。深化“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农牧户”的牧业发展模式,走产量有保障、产品有加工、产出有销售、产值有突破的发展路子,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稳定供应链,真正实现互利共赢。

第一,统筹单家独户和合作组织两种经营模式。单家独户经营是传统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近年来,那曲各县区在推行合作组织经营模式上做了大量有益探索,并取得了较好成效。目前,全市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649家,辐射带动农牧民9.97万户、45.5万人,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有了大幅提升。例如,涌现出班戈县普保镇雄杜村根松牧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这样的先进集体。

对比分析,合作组织经营模式具有以下明显优势:能有效解决传统畜牧业面临劳动力匮乏的现实问题,有利于节约和释放劳动力,又能通过转移富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无劳力户、无畜少畜户可以通过草场入股分红获得稳定收入,同时合作组织可以创造就业机会,优先吸纳本地无法转移的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有利于先进养殖技术和经营管理模式的推广普及;有利于解决牧业生产与市场销售对接问题,大幅提高牲畜出栏率和畜产品商品率;有利于提高牧区公共服务水平。

第二,做优传统放养与圈养育肥两种养殖方式。随着季节变迁而迁徙的游牧方式,在那曲牧区沿袭至今,传统放养产出的肉被誉为纯天然绿色食品,市场价格远高于育肥肉。由于传统放养周期长、草场压力大,出栏时间长、发展余地小,人、草、畜矛盾日益突出。一般来讲,短期育肥周期短、效益好,能够进一步深化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牧户之间合作,提高群众收入,但短期育肥模式推广普及还存在困难。当然,短期育肥也有成功的例子,例如,聂荣县嘎确牧场借助自治区农科院畜牧科技专家指导,以“放牧+驱虫健胃+精饲料补饲方式”进行牦牛、绵羊反季节育肥。结果,每头牦牛活重平均提高139.6斤、增收1500元至2000元,每只绵羊活重平均提高39斤、增收350元至500元,实现三个月内出栏。以上经验还需进一步进行成本核算。

综上分析,我们要在保持绿色生态、以放养为主、适当补饲,坚持草膘牛羊肉、保证肉类品质、提升产品价格的前提下,对牲畜进行出栏前短期育肥,缩短养殖周期、降低养殖成本,提升畜牧业产业效益,力争公牛2至5岁内、羊1至3岁内出栏上市。依托现有科研机构和援藏省市科研力量,对育肥方式、育肥周期进行研究,开展短期育肥成本核算和效益分析,探索建立符合实际的短期圈养、半圈养模式。

第三,做好继承传统和探索创新两篇文章。那曲的草地畜牧业在藏北高原延续了几千年,传统模式的畜牧养殖仍有一定的继承价值,但传统牧业产业化建设严重滞后,实现畜牧业增产增收困难较大。现代化畜牧养殖有集约化养殖的特点,经济效益高,特别是在经营管理和科学养殖上有显著优势,但是在引进推广内地的科学养殖技术过程中,一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主要引进适合牦牛和藏系绵羊习性规律的养殖技术,推广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经营模式,坚决杜绝照搬照抄、生拉硬套。必须坚持重点在现代种业、饲养方式、饲草种植、合理出栏、加工销售等方面引进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实现创新突破。

第四,协调草畜平衡和适当增畜两个增减关系。要在草畜平衡基础上考虑适当增畜。着力在“出”字上下功夫。按照“保总量、重单产、提质量”的要求,在年底存量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养畜数,采取夏季多养、冬季减畜和圈养补饲、幼畜出栏、暖季出栏等方式缩短牲畜饲养周期。通过集成示范牲畜增重增肥技术,逐步实现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经营,提高牲畜生产和产品产出能力,提升单位草场畜产品生产效率。尊重牲畜出栏客观规律,考虑现有适龄母畜比例等因素,牦牛、绵羊年增长率不超过15%、30%;另外,母牛生产期一般为两年一胎,五岁以后才到育龄,且目前能繁母牛占比低,要保持种群正常增长,须得将能繁母畜出栏年龄控制在7至8岁。同时,引导鼓励无畜户、少畜户将草场流转给养殖大户或合作组织,通过草场流转减轻局部草场载畜压力实现草畜平衡,为发展适度规模牲畜养殖奠定基础,并有效增加无畜户、少畜户现金收入。着力在“草”字上下功夫。要认真总结那曲饲草种植成功经验,积极引种筛选适宜那曲种植的高产优质牧草品种,在具备牧草种植条件的地方推广人工种草;大力推广房前屋后、畜圈暖棚的人工种草,扩大“冬圈夏草”面积。各县乡要在总结经验、推广那曲草原站科研成果的同时,按照专业部门的不同牧草种植技术规程开展种植和管理工作。对饲草种植户落实种植补贴。

第五,完善集中冬宰与暖季错峰两种出栏方式。随着畜牧业基础设施的完善,通过暖季出栏方式不仅能够有效降低饲养成本,减轻草场压力,还能提高生产效率,增加牧民收入。特别是通过冷链保鲜设施克服冬宰带来的掉膘问题,降低牧民经济损失,实现牛羊在最肥的时候出售。在解决出栏问题上,必须继续引导牧民转变观念,尽量缩短饲养周期,降低饲养成本,打牢群众增收基础。在市级层面进一步研究牲畜出栏出售补贴政策,帮助和鼓励规模养殖场、合作社或家庭牧场、养殖户加大牲畜出栏。继续推进商贸流通综合试点项目建设,依托畜产品优势产区批发市场,加强覆盖市县乡村的冷链保鲜、仓储物流体系建设,打通中间环节,促进牛羊常年错峰出栏、四季均衡上市。

第六,兼顾规模发展与高端稀缺两种经济效益。牦牛肉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富含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及消化吸收率高等特点,牦牛奶的钙、铁、锌含量分别是普通牛奶的1.13倍、9.8倍、3倍,并含有一种普通牛奶没有的“神奇因子”CLA(共轭亚油酸),在补充婴幼儿大脑营养、促进骨骼发育、提升骨密度等方面有特殊功能。那曲草原脆弱的生态系统决定了畜牧业的未来发展不能盲目追求养殖规模。必须坚守那曲畜产品独一无二的品质地位和名牌优势,尊重物以稀为贵的价值规律,走高端市场,以特色和质量取胜。“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按照自治区产业发展统一部署,充分依托各方力量,开展好课题研究,分析那曲畜产品营养成分,宣传好那曲畜产品“为什么好、好在哪里”。按照“‘地球第三极’母品牌+子品牌”模式,加大畜产品“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工作力度,打响那曲畜产品品牌,为市场拓展提供有力支撑,提升那曲畜牧业产业效益。

第七,瞄准主打区内和拓展区外两个销售市场。那曲畜产品品质优良,营养价值和保健作用极高,形成了以色尼区“嘎尔德”等为代表的区域性品牌。在“十四五”期间,我们要着力打造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创新区,培育区内外市场,搞活畜产品市场流通。一是拓宽区内市场。坚持绿色、自然、特色发展路子,在保质量、提名声的基础上,提高肉产品供应能力,通过牧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与拉萨及周边餐饮企业和超市签订营销合同,实现订单式产销,不断扩大区内市场。要充分挖掘和分析市场需求,加大畜产品研发力度,丰富市场供给,满足消费者多样化消费需求和习惯,加大研发力度,做好肉奶的精深加工,提高肉类附加值。从消费者食用肉食的不同需求考虑,做好牛羊肉部位分割、分类销售,提升产品附加值。二是打通区外市场,要积极扩展区外市场,坚持走精品化、标准化高端路线,紧紧依托援藏和央企力量,开展产销合作,抓住五大国企援藏消费扶贫平台,让那曲畜产品走进各大国企职工食堂和家庭;建立健全“有机养殖基地+产业化生产+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终端市场”的产业链运作模式。

第八,优化自食自用和商品出售两种产品用途。过去,牧区膳食结构单一,处于“夏奶冬肉”的状况,对肉类尤其青睐。过多食用肉类有两个方面的显著缺点:一方面,影响群众的现金收入;另一方面,容易导致“三高疾病”,影响群众的身体健康。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把保障群众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继续教育引导牧民提升商品意识、市场意识和健康意识,培养健康饮食习惯,逐步改善膳食结构,不断提高畜产品商品率,增加牧民现金收入,提高群众健康水平。

第九,统筹分散居住和集中建村两种定居方式。目前,那曲的城镇化率仅为23%,“十四五”时期将是那曲提升城镇化建设水平的关键5年。集中建村需要认真谋划、充分论证,利用当地特色资源优势,积极组建合作组织聚集人力、统合资源、促进发展。确保每个搬迁牧民至少有一项稳定的产业增收保障计划,确保有劳动力的搬迁户至少一人就近就便实现就业,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我们探索了一些模式,主要是生产区和生活区实现分离模式,如这几年在森布日极高海拔生态搬迁过程中,实施了“一村两地”模式,所有的乡村在迁出地建立了牧业合作组织,留下了三分之一劳动力从事牧业生产,取得了较好成效。

第十,解决城镇搬迁和留守牧民两处群众生产生活。这里主要指的是牧区群众放弃牧业自愿搬迁到城镇生活。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和牧民的观念转变,一些人放弃牧业举家搬迁到拉萨、那曲等地。2020年10月底,常住那曲镇的搬迁户有3389户、18795人,覆盖全市11个县区。对此,我们要积极拓展搬迁群众在迁入地的就业渠道,提升安置地治理能力,促进搬迁群众积极融入城市,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共享城市发展成果。还要认真落实“户口迁移到城镇后,仍保留迁出地草场、虫草等资源享受权利”等政策,鼓励牧民以草场流转或入股形式参加迁出地合作组织,拓宽增收渠道。随着一些牧民搬迁至城市,给留守牧民发展牧业带来机遇,有利于形成养畜大户。

第十一,调动干部和群众两个方面积极性。在市场要素的驱动下,我们一些做得好的合作组织经营模式是群众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来的,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在发展牧业过程中,我们要坚持思想领航、引导为先,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发展村集体经济。认真发现和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鼓励群众探索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挖掘和依靠特色优势,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精准发力,按照共同富裕要求,形成“一户带一户、一村带一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建立合作组织和集体经济,要尊重群众意愿,不能搞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劳民伤财、中看不中用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

(作者为那曲市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