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2年07月19日

抒发西藏儿女心声 引领文艺审美趋势

——评西藏首部现实题材歌舞剧《天边格桑花》

徐冉 常会芳 陈天赐

“阿爸曾经说过,格桑花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的花朵,不论是在石缝里,还是在雪山上……”历时四年,2022年5月31日,西藏首部现实题材歌舞剧《天边格桑花》,在卓嘎、央宗爱国守边事迹发生地——玉麦成功首演。

文艺是时代的号角。《天边格桑花》的成功创演是西藏文艺战线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重要指示和视察西藏时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举措,是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

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发出时代的先声。卓嘎、央宗爱国守边精神作为新西藏时代符号、文化符号,其蕴含的文化力量是时代价值的集中体现。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打造的《天边格桑花》,以“十年磨一剑”的气魄,用歌舞之美抒西藏儿女心声,引领文艺审美趋势。

《天边格桑花》这部剧的核心是习近平总书记治边稳藏战略思想在西藏文化艺术领域成功实践的具体体现,核心呈现的是西藏各族群众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坚定信心,更是西藏儿女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的庄重宣誓。它用西藏儿女朴素的家国情怀,完成了中华文明家国天下这一文化内核的具体呈现。

临流使人意远。《天边格桑花》的体裁,是基于传承的基础上的努力创新,做到当代流行音乐元素、西藏特有艺术表现包罗万象,风格形式变化多样。在作曲风格上以西藏特有的旋律“四五度”跳进音调的大量使用,声乐演唱技巧上运用了长音、滑音、颤音、衬词、衬腔等独有的演唱技巧等音乐元素,以及中西音乐交流交融下的完美结合,形成了思想内容、艺术形式、观赏价值完美统一,做到了雅俗共赏。

《天边格桑花》这部歌舞剧作品在保留西藏民间特色上,既取传承之精要,又揽民乐之风骚。整部歌舞剧中《感恩之歌》主题部分由隆子县玉麦民歌改编构成,运用了山南果谐、隆子谐钦、藏族阿谐舞等传统民间音乐元素。在民族乐器上主要运用了西藏本地乐器鹰笛、扎念、哔旺、达如鼓等,营造出了具有西藏特色的共性音色呈现。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天边格桑花》也被注入一些新的时代内涵。全剧音乐部分是由三个大主题、三个小主题、三个情感点,以及三个转折点贯穿全剧,这种星罗棋布的布局方式,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戏剧形象,对全剧赋予了一种阡陌交纵似的贯通感。全剧的创新还体现在古为今用、化古为今上,剧中充分吸收了传统藏族戏剧中淡化矛盾冲突及插入全新音乐主题素材的方式,打破了以往歌剧、音乐剧中以音乐动机设定人物形象贯穿全剧的表现形式。

《天边格桑花》还在原有民间歌舞的元素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尤其是牦牛舞的表现,摒弃了传统的由两人组成一头牦牛的表现手段,剧中将牦牛的具体形象抽象化,把具体的“牛”以“牛角”“牛屁股”等抽象形式展现,以新颖的方式展现“牛”的精神,更多地象征西藏人民的品质和条件越艰苦越是顽强拼搏的精神。

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天边格桑花》以“家”为主题,以回忆连接回忆。其中《入侵》片段以梦境的形式展现,将真实的入侵事件“意境”化。剧中卓嘎、央宗姐妹向四季、向风雪吐露自己心声的场景,实现了人物形象与人物精神的高度融合,这种情景交融的表演形式,映画出了观众心中的英雄形象,做到了舞台与现实完美交织。

《天边格桑花》的创作既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音乐写意性、虚实性的特点,还运用了写意性、抽象性的表达手法。利用传统说唱音乐的写实性与现代音乐、表演、词曲等艺术元素互为作用、相辅相成,给欣赏群体带来新奇感,使之更容易发挥观众的想象力。《天边格桑花》的创作手法体现了新时代艺术创作特点,是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可称之为西藏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