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2年05月24日

桑日县达杰村乡村振兴专干尼玛卓玛:

扎根基层一线 用心服务群众

本报记者 段敏

以前听人说西藏海拔高,生活困难。尼玛卓玛不以为然,心想:“这是针对外地人说的,我们土生土长的西藏人怎么会怕高海拔呢。”

直到2019年来到桑日县增期乡达杰村担任乡村振兴专干,尼玛卓玛的态度发生了转变。

“达杰村平均海拔4800米,一进村,随之而来的头晕等不适让我吃不消。”2019年12月26日是尼玛卓玛终身难忘的日子。这天,是她第一次走进达杰村。她回忆:“那是寒冷的冬季,我穿着厚厚的羽绒服,这些衣服,在海拔3600米左右的地方穿着,已经很暖和了,然而却根本挡不住达杰村的严寒。这里太冷了,待在屋里还行,走在室外就太过寒冷了。”

“再苦再难也要坚持,要积极工作。”到达杰村后,在乡、村干部和驻村干部的带领下,尼玛卓玛开始挨家挨户搞调研,实际了解当地群众的基本情况。

“当我们冒着寒风来到群众家时,他们会热情地为我们端上热乎乎的酥油茶。可当村干部要我简单向群众介绍一下自己时,我却不知道从何开口。”尼玛卓玛忘不了第一次到群众家的情况,她说:“紧张的局面持续了好几分钟,虽然只是几分钟,但在当时,我感觉时间像是停止了一样,我只能呆呆地站着,语无伦次、茫然无措,不知道说些什么。最后,还是热情的群众向我敬茶,化解了尴尬的局面。”

这次难堪的调研,让尼玛卓玛下定决心,一定要学会基层工作法,尽快适应乡村振兴专干岗位需要。随着和群众交道打得越来越多,村民对她的称呼从“普姆”变成了“阿佳”。这反映了群众对尼玛卓玛的认可,也看得出她自身逐渐成熟了、干练了。

尼玛卓玛告诉记者,在达杰村工作的这两年里,她做的最多的事,是帮群众开证明。

“阿佳,我要去加油,麻烦帮我开个证明。”“阿佳,睡了没有,帮我打印个东西。”……

尼玛卓玛说:“群众的事都很急,他们找你不分白天黑夜。有事就会跑来敲门窗。”

为了不耽误群众的事,哪怕是寒冷的夜晚,尼玛卓玛都会立马起身帮他们办理。

与村里群众接触多了,尼玛卓玛发现,群众的汉语水平普遍较差。为此,尼玛卓玛自告奋勇带领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虽然有时一句‘你好’的发音都要纠正好几遍,但看到群众乐于开口说、敢于用国家通用语言和外界打交道了,就感觉再苦再累也值了。”尼玛卓玛告诉记者,“学习和掌握一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后,群众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经济收入也提高了。”

“现在,群众见面都主动用国家通用语言打招呼。这些变化,坚定了我做好乡村振兴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尼玛卓玛高兴地说。

随着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逐渐提升,尼玛卓玛逐渐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和认可;与群众聊天时,群众不再遮遮掩掩,纷纷向她吐露心声,表达了想修路、改善出行条件等意愿。

“要想富,先修路。”尼玛卓玛也知道路对群众的重要性。她专门向乡、村领导作了汇报,同时认真撰写可行性报告,争取上级部门支持。

此外,尼玛卓玛积极与村“两委”和群众商量,寻找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才有希望。现在,经与群众商量和向上级部门汇报,我们有了一些发展特色产业的思路。相信特色产业发展起来后,群众的生产生活面貌将为之一新。”说起乡村振兴,尼玛卓玛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