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2年05月03日

乃东区老党员旦增:

一颗红心跟党走

本报记者 刘枫 本报通讯员 周帅军

在山南市乃东区结莎社区一组,有这么一位老人,他获得的荣誉证书和奖章摆满了书架,黝黑的皮肤饱含岁月的风霜,一颗红心始终坚定着跟党走的信念,他就是老党员旦增。

暮春时节,阳光透过窗户温柔地照进屋子,走进旦增家温馨的客厅,他正陪着老伴儿以及三五邻居,喝酥油茶、拉家常,欢声笑语不断。

1944年,旦增出生在结莎,那时候的西藏还处于黑暗的旧社会,他经历了旧西藏的苦难、新西藏的甜蜜,亲身经历和见证了西藏的发展与变迁。

西藏和平解放后,旦增受到组织的信任,被派到桑日县绒区当生产队长,并在那里受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洗礼。

“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要团结起来搞社会主义建设……”旦增至今还记得当时开展“三大教育”的部分内容。他说:“在开展生产工作的同时,通过不断学习党的理论和政策,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深刻地感受到了党为西藏人民谋取的利益,那时候我就特别想入党。”

旦增在工作上的积极表现,得到了组织和群众的肯定。“1966年,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时候,全县只有十几个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的人更是少之又少,而我就是其中之一。”在旦增心中,2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旦增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衣服鞋子常常穿到开线、开胶仍然舍不得扔掉,缝缝补补再接着穿。但是,看到有困难的群众,他却常常自掏腰包、倾囊相助。

上世纪60年代的西藏,民主改革刚刚完成不久,许多群众仍然生活困难。那时候,旦增每月的工资仅仅几块钱而已,他却常常拿着这不多的工资帮助困难群众。

由于积极主动、工作努力,入党第二年,旦增就被评为“五好党员”,还获得了30元钱奖金。这些钱,他拿出20元购买了生活用品、糌粑、水果等,送给了村里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

后来,旦增回到当时的乃东县结莎村人民公社。1984年,结莎村换届选举,他被群众推选为结莎村村委会主任,直到2002年才正式退休。这十几年的工作,最让他自豪的还是自己在调解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那些年,打架、偷盗的事时有发生,他一边为派出所提供案件线索,一边做好群众的思想教育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村里的治安工作好了很多,邻里相处也很和谐,调解工作进展顺利。因此,他还获得了自治区的表彰。

“虽然退休了,但我的思想还没有退休。”退休后,旦增还在发挥余热,一边协助公安等部门,提供纠纷案件线索并主动参与调解工作,一边担任义务宣讲员的角色,向辖区群众和未成年人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旦增说:“现在党的政策越来越好,每季度都会发放1600元的补助,各级部门也经常派人来看望慰问,我从心底里感恩党、感谢党!”

如今,四世同堂的旦增,每日闲庭散步、含饴弄孙。此外,他推荐西洛、卓玛等17人入党。这些人中,有当过村委会主任直到退休的。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刚组、孙女婿洛桑欧珠也先后入了党。

“一切听党指挥、听组织安排,组织让我去哪里,我就去哪里!”旦增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