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2年04月07日

把那幸福坦途铺遍城乡

—西藏军区成立70年来支援地方建设一瞥

晏良 许凌康 伍海峰

高山之巅,大河奔涌;群峰之上,党恩长存。

翻开西藏发展的历史画卷,一茬茬官兵倾情为民的闪光足迹和奉献身影跃然纸上。1950年,十八军将士凭“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英雄豪气,肩负使命、千里行军,把五星红旗高高插在了喜马拉雅山上,开启了西藏历史的新纪元。

1952年,西藏军区成立。70年来,历代官兵薪火相传,在“世界屋脊”筚路蓝缕、艰苦奋战、开拓创新,用青春甚至生命,在城市乡村、深山峡谷、高寒牧区、广袤无人区,留下了一串串艰辛的奋斗足迹,谱写了一曲曲奋进的英雄赞歌,留下了一笔笔珍贵的精神财富。

中华儿女多奇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天边刚泛鱼肚色,自治区公路局拉(萨)林(芝)高等级公路养护点工人王丁山开着那辆满是“撞痕”的装载机奔驰在川藏线上,呼啸风声中,王丁山随风而歌,感慨万千。

以前,西藏没有一条现代意义上的公路,孩子出藏上学更要跨越无数天险。养护工人王丁山给笔者讲起十八军将士那段开路壮举,直言不可思议。当时,外界普遍低估人民子弟兵一颗颗勇敢的心,但筑路大军在质疑与惊叹的目光交替中一路西进,硬是用铁锤、钢钎、铁锹、镐头这些简易工具,劈开悬崖峭壁,降服险川大河。如今,路在高原上已将富民与强军紧紧联系起来,山巅村寨、云中哨所响起喇叭声,小货车沿着一条条公路行驶,“日行千里”已不在话下。

小货车“日行千里”只是人民子弟兵支援地方建设的一个缩影。翻开厚厚的《西藏发展史》,不难发现,在子弟兵进藏前,整个西藏没有任何现代意义上的工业,没有一寸公路,传递文书靠驿站;雅鲁藏布江上只有几座铁索桥,没有可以通车的桥梁;教育被当作一种特权,青壮年文盲率高达95%以上;广大农奴得了重病,只能听天由命,几乎无法得到有效医治……

西藏和平解放后,进军西藏的人民解放军爬冰卧雪、修路架桥、开荒生产,雪域高原唱响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建设之歌。西藏建起了第一条公路、第一所学校、第一个工厂、第一个机场、第一家医院……200多个西藏“第一”,这些凝聚着无数驻藏官兵忠诚和汗水的“造福工程”,让整个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西藏经济、民生、教育、交通等各项建设步入正轨、高速发展,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03%、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2.19岁、公路通车里程突破12万公里、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99.4%……缔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雪山依旧巍峨,高原换了人间。“我从来没有想到我的家乡会有现在这般景象,今天的美好生活和家乡的发展变化与‘金珠玛米’的牺牲奉献密不可分。”年初,笔者走访“和平解放第一村”时,见证历史变迁的普巴老人深情地说。在老人眼中,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没有人民子弟兵,就没有今天的美好生活。

共产党最好 解放军最亲

经历过苦难的人最恨压迫的痛、黑暗的苦,也最懂共产党的好、解放军的亲。

家住西藏山南市乃东区克松社区的多多老人出身农奴家庭。据他回忆,在庄园主眼里,自己就是牲口,白天有干不完的活,晚上忍着饥寒睡在牛圈里,稍有不慎就被毒打。

“金珠玛米来了,砸碎了我们的镣铐,还给我们衣服和食物,让我们获得了新生!”多多感慨,1959年,废除了黑暗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民主这一束自由之光照进克松社区,村民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屋、牛羊、土地和生产工具,并在政府和驻军官兵的帮助下,学习掌握了种植、养殖技术,开始美好的新生活。

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征程,也是高原各族群众认识党、认识人民子弟兵的过程。多多告诉笔者,许多像他一样的翻身农奴,都把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成毕生愿望,70多年过去,每逢提起往事,他们总会竖起大拇指说:“共产党最好,解放军最亲”。

“真心换真情,藏族同胞的称赞是一茬茬官兵坚守初心的见证!”西藏军区领导介绍,70年来,一茬茬西藏军区官兵们在卫国戍边的同时,将大爱亲情送进千家万户,把幸福坦途铺遍高原城乡。

——在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浪花歌唱爱民深情。西藏军区积极开展富民活动,善于推陈出新,发展织布工坊、蔬果种植等帮扶产业,帮助搬迁群众住得下、能致富。

——在山南边境,山谷回响爱民新曲。2019年,扎西罗布一家搬迁到隆子县玉麦村。在某边防连党支部的帮扶下,扎西罗布开起了特色民宿,家庭年增收5万元。

西藏林芝市察隅县塔林村是一个边境村,距县城70公里,村里道路、通信和医疗设施相对落后,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后进村”。某边防连主动请缨与塔林村“结亲”,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项目援助等方面进行帮扶。如今,塔林村村民生活的各方面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和提高。

塔林村旧貌换新颜只是西藏军区官兵倾情为民参与地方建设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他们积极投身“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事业,帮助130个贫困村、2886户贫困户、9551名贫困群众如期脱贫。一个社会主义新西藏,如雪山上升起的朝阳,充满生机、充满希望。

尽管时间不语,但是岁月有声。走进西藏的大小村落,那为迷彩身影竖起的大拇指和声声“金珠玛米亚古都”,一次又一次见证着西藏军区官兵“爱民为民精神”花开有声。

双拥花愈艳 鱼水情更浓

林芝市察隅县布宗村是一个被大山环绕的村庄,只有一条绵延曲折的山路通向外界。

“以前到县城赶集,一个来回差不多要一天时间,交通非常不便。”村民尼玛扎西告诉笔者,长期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恶劣,乡亲们运送货物只能靠肩挑马驮。随着军地兴边富民和边境小康村建设工程的实施,布宗村条件不断改善,不少离开大山的村民又陆续回到家乡。边民生活好了,参军报国、巡边护防的热情也更高了。

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从雅江河畔到藏东高原,一朵朵军民互助、民族团结的和谐之花绽放雪域。

——在海拔3600多米的玉麦山谷,家家户户屋顶都飘扬着五星红旗,玉麦乡与驻军部队选配党员骨干,建立起军民“临时党支部”“联合党小组”,并组建党员先锋队,在联合巡边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察隅边防线,军民联合采取“双向进入、交叉兼职”的方法,聘请军官定期下村担任“党建指导员”,村干部同时兼任部队“边境工作顾问”,齐抓共管、联防联控,进一步促进边境乡镇成为边防一线的桥头堡。

类似玉麦、察隅这样军民互助、携手共进的例子不胜枚举。70年来,一茬茬西藏官兵将党的阳光雨露洒向喜马拉雅的同时,与当地群众一道,生动谱写了一首首“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拥军曲。

据统计,西藏军区近年来与地方相关部门在教育、医疗、网络信息技术等20多个领域开展合作,不仅提升了部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官兵衣食住行等生活条件,还促进了地方建设发展,百姓生活有了质的提升。山南市错那县积极支持部队基础设施建设,对接训练场地需求,解决国防用地10327亩,划拨327亩;拉萨市将3所幼儿园、2所小学、2所初中及6所高中作为军人子女入学的定点学校,现役、退役军人和烈士子女从幼儿园到高中享受15年“三包”免费教育政策……

地方政府和驻地百姓对军队的深情,官兵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体现在行动中。大家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帮助村民看病、收割青稞、搬运重物,协助村“两委”班子开展巡逻和隐患排查。

西藏军区领导坚定地说,在雪域边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的今天,雪域将士将感动化为行动,为祖国站好岗、放好哨、守好边,全面加强练兵备战工作,为推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