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2年04月06日

文化建设有人气 文化惠民有温度

——林芝市不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本报记者 胡文 王珊

行走在林芝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舞台上、场馆里,好戏连台,精品剧目轮番上演;公园里、广场上,歌舞飞扬,群众捧腹欢乐开怀;图书馆、美术馆内,书香四溢,翰墨飘香,老少欢聚挥毫泼墨……红红火火的群众文化活动、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举措,让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大餐”。

“智慧书屋”让生活更美好

明媚的阳光午后,市民白玛和孩子一起走进位于福建公园的“智慧书屋”,挑选、借阅自己喜爱的书籍。“自助图书馆24小时开放,里面图书种类丰富可以满足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需求,随时可以借还,真是太方便了!”白玛一脸笑意地说。在白玛看来,“智慧书屋”满足了现在读者现代化、多样化的阅读需求,让阅读变得近在咫尺。

2021年,林芝市在全区率先建成“智慧书屋”,安装身份识别系统,实现24小时自助阅读、免费借阅。截至目前,接待读者23064人次,累计外借图书7440册次,归还6857册次,馆藏图书104581册。新建的“智慧书屋”将成为一张“全民阅读,书香林芝”的城市名片,让广大市民在享受到阅、借、读、听、视全方位为一体延时阅读服务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近年来,林芝市图书馆通过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在阅读环境、服务质量上不断提升。伴随全区首个智慧型城市书屋的建成投入运行,为建设书香林芝增添新的动力。“智慧书屋”作为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无论是从现有图书馆的服务覆盖范围来看,还是从传统阅读阵地向现代化延伸来看,都是一种有益补充,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促进林芝文化事业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是增强人民群众文化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载体,对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都具有积极作用。

文化盛宴让生活更充实

2022年农历春节来临之际,工布江达县2022年“欢乐过大年·喜迎冬奥会——我们的美好生活”村晚大联欢活动在工布江达镇阿沛村精彩上演。来自全县9个乡镇的群众纷纷拿出各自的“法宝”,将16个自编自导自演的歌舞节目纷纷搬上舞台,一个个精彩节目都饱含着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与祝福。这是林芝市群众文化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林芝市始终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为文化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021年,积极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大力实施“美丽西藏、可爱家乡”优秀文化产品供给工程。投入120万元,推进巴宜区数字图书馆分馆建设。积极开展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命名推荐工作,2021年10月,巴宜区林芝镇被评为米纳羌姆舞之乡,全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达8个。

举办以“让党史学习教育红起来,让非遗文化跳起来,让革命歌曲唱起来,让红色广播响起来”为主题的红色群众文化活动,增强文化服务和供给能力。开设工布扎念琴、弦子碧央(胡琴)、素描、儿童彩绘等免费开放培训班,培训学员100名,不断强化公益培训的广度深度。开展“感恩共产党、携手奔小康”采风活动,为期33天,行程3534公里,书写春联、书画作品27000余幅(对),服务群众4万余人次。同时,发挥行政村(居)文艺演出队作用,举办全市第二届村(居)文艺汇演,组织七县区文艺演出队开展文艺交流,受益群众6000余人,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精神大餐。如今,从城市到乡村,各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活动已成常态,群众载歌载舞的幸福场景随处可见。

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振兴

林芝市大力实施文化乡村振兴计划,坚持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投入2026.59万元用于特色文化示范县区、乡、村创建和戏曲下乡村、贫困村购置文化设备等,加大对全市2021年度10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重点帮扶村的文化扶持力度,不断巩固边境县、乡镇、村公共文化示范建设项目创建成果。深入开展文化下乡,市、县、乡、村四级联动全年演出4000余场次。大力推进智慧广电固边惠民工程,加大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积极争取资金,推进市级广播电视节目卫星直播定向覆盖,扎实做好广播电视“村村能”便民服务巡检工作。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普通百姓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2021年我们康扎村成立了村级文艺队,村里共有22人参加了这个文艺队。文艺队不仅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演出还能给百姓带来创收。”巴宜区林芝镇康扎村党支部书记达瓦说。

林芝市以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积极促进农牧民转移就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积极做好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聘用农牧民群众演员234名,发放务工补贴1183.92万元;聘用野外看管人员137人,发放补贴230.16万元;通过民族手工业(非遗工坊)带动农牧民就业增收,58家各类民族手工业2021年生产总值达260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880个,促进农牧民增收1550万元。全市1010家各类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经营主体,带动农牧民就业1260人,发放工资3830万元。积极与高校毕业生联系,做好政策宣传、岗位推荐、就业帮扶等工作,提供2个工作岗位,促进高校毕业生逐步实现就地就便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