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2年02月09日

让书香浸润城市角落

本报记者 晓勇

拉萨冬日的一个下午,位于拉萨纳金万达广场三楼的央喜书吧,有部分读者坐在店内,翻阅已打开封皮的书籍,随意阅读。

一个小女孩坐在儿童阅读室的木制台阶上,歪着头,一脸期待地听身旁母亲为她轻声朗读一篇童话故事。另外两个年轻人占了书店里最安静的位置,埋头看书。

“作为拉萨首家城市书吧,‘央喜’在这里运行一年半,怎么说呢,比我想象中的好很多。你看,这外头有一两家当时一起开业的餐馆已经不在了。”戴着眼镜的索朗央培,话音里略带一丝笑意。

2018年底,索朗央培从部队转业,那年他38岁。退伍后,他选择了自主择业,计划在商海闯荡一回。

2019年初,索朗央培开始在拉萨各处做前期市场调研。“童装生意,这是我最初想到的。”他说。

然而也因索朗央培爱好读书,在那段闲下来的日子里,他经常逛书店。他发现,在拉萨,书店多以卖学生辅助教材为主,而且那种可以让读者或顾客坐在书店里读书的地方很少见,特别是在商圈里。

“何不在拉萨开一家书店?一个装修上档次的城市书吧,适合闲逛后可以坐下来读一本书的地方。”一次,当索朗央培和几个朋友“吐槽”拉萨的书店状况后,同样爱好阅读的朋友建议他。

就这样,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开始在拉萨四处打探哪里适合开一家让大家心仪的书店,他还到成都的几家城市书店考察学习了一番。

此时,拉萨首家万达广场在纳金兴建完成,正在招商中。“时间、地段、商业圈,一切刚刚好!”索朗央培说。

以合伙开一家“上档次的城市书吧,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为理念,索朗央培和朋友们在前期投入了大量的经费、时间和精力对书吧进行精装修。他们为书吧取名“央喜”,音译自藏语,意为知识的来源。

如他们所愿,“央喜”在万达广场运行还算顺利,养活了3名大学生员工,他们的工资加五险,以及万达广场每月不低的租金和物业,都能从央喜书吧的运行中获得,而且最重要的是“央喜”发挥了作为一家城市书吧的功能,很多逛街的人都会时不时来这里小坐,阅读一小会儿或买本书回家。

“这正是当初我们选择开一家城市书吧的初衷。”索朗央培的语气里是满满的幸福。尽管到目前,当初投入的“第一桶金”还没回本,与朋友们一起分红的日子看起来还很遥远,但他们从未后悔过。他们所秉持的“央喜”要作为一家自创的拉萨本土品牌,坚持以人文图书情怀和推广全民阅读为书店的宗旨,从未改变。

索朗央培喜欢读书,也敬重每个读书人。作为央喜书吧的实际经营人,他时常感到庆幸。因为,通过在“央喜”举办讲座、分享会、文化沙龙等活动,他认识了很多以前难以接触到的人。包括一些文化名人和社会各阶层的人。“通过阅读、了解他们的作品或者个人经历,能带给我很多启发和思考。”他说。

印象最深的是《我不要三天光明》的主人公尼玛旺堆在“央喜”分享他的成长故事。索朗央培记得,那天,前来听分享会的人特别多,和听众一样,索朗央培震撼于主人公的励志生平,他作为盲人刻苦努力,因成绩优异得以出国学习,克服种种困难修读了英语和管理专业,最终回到改变他人生的盲童学校担任盲童教师……分享会一结束,很多人买书。

尼玛旺堆的成长史,让索朗央培感受到生活残酷的一面,更从他身上感受到一种不屈于命运的生命力。“他的乐观足以感染身边所有人,他热爱生活,对人生充满希望。相比而言,我又有何理由抱怨?”索朗央培说。

即便这家城市书吧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索朗央培还是会时常感受到源自阅读本身的力量。“‘央喜讲坛’已举办9期,得益于很多有一定影响力的人以免费形式在这里分享他们的经历,而很多热爱阅读的人也常来这里,我从中感受到鼓舞,正是他们,鼓励‘央喜’前行的路。”

就大环境而言,开业至今,索朗央培觉得西藏人的阅读圈正在扩大。“这是我感到最欣慰的地方,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多,当初一块开业的有些餐馆、服装店现在不在了,‘央喜’还在这里,并且还要坚持下去,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他的语气里信心十足。

此时,正值下午6时左右,记者看到,进入“央喜”的人明显多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