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1年12月28日

民族团结一家亲 和谐幸福心连心

—仁布县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本报日喀则采访组

见到李忠军时,他和妻子曲珍正在地里打理蔬菜,大棚里绿油油的青菜长势喜人。这一季的上海青收成不错,他和妻子准备给左邻右舍送一些。

李忠军是四川甘孜人,2009年与妻子曲珍认识并义无反顾来到妻子的家乡仁布县帕当乡萨达村定居。

在仁布县,像李忠军这样的民族通婚家庭还有很多。多年来,仁布县全面动员和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生活在这里的藏族、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满族、蒙古族、白族、布依族、彝族等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涌现出了一批批感人的民族团结故事。

在民族团结中与幸福结缘

“等老了干不动了,他想去哪儿我就跟着去哪儿。”央珍朴实的话语透露着她对丈夫徐文军的爱。

四川小伙徐文军在亚东打工时认识了藏族姑娘央珍,央珍被徐文军踏实、本分的品质吸引,两人于2002年结婚。

“刚开始因为语言不通,我们通过比划手势来交流,后来他教我说汉语,我教他说藏语,现在我们可以在藏语和汉语之间任意切换。”央珍得意地说。

2007年,徐文军开始盘算着承包几座大棚教央珍种菜,这样他就能外出务工,夫妻俩一个主外一个主内,也能增加一份家庭收入。从温度控制到浇水、施肥、松土,徐文军都手把手耐心地教,央珍很快便掌握了种植技术,成为了乡中有名的种植能手,每年仅卖菜就可以挣两万多元。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在徐文军的带动下,普纳村里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开始种植蔬菜大棚。只要遇到技术上的困难,徐文军总是毫不吝啬地教授和帮助。如今,夫妻相濡以沫挺过了无数艰难的日子,迎来了安稳富足的美好生活。

朋琼吉巴和王贤伟夫妇是从仁布县查巴乡到普纳村做生意的商户。1999年,来自河南的王贤伟认识了朋琼吉巴,两人很快相恋结为夫妻,并在318国道旁的普纳村开了家“小王菜店”,夫妻二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说起妻子,王贤伟总是笑得合不拢嘴:“她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逢年过节总惦记着给我爸妈打些钱,回家总是抢着做饭洗碗,比我这个做儿子的都孝顺。”

“孩子放在河南老家,父母照顾得很好,也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干事业,他对我又体贴关心,我自然得更加孝顺父母。”朋琼吉巴说道。

一起生活这么多年,王贤伟也早已把这里当成了家,并把户口从河南老家迁到了仁布县,从此他便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仁布人。

民族通婚是切娃乡一大特点,全乡8个行政村中有7个行政村有民族通婚家庭37户,这些家庭夫妻恩爱、家庭和睦。2019年,仁布县切娃乡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仁布县委、县政府荣获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在民族团结中收获邻里相亲

普纳村是切娃乡最年轻的行政村,新村位于拉日铁路和318国道沿线。2006年,仁布县8乡1镇的36户贫困家庭搬迁到这里。一家一户独立藏式小院,家具家电应有尽有,全部由政府投资建成。

老百姓原来生活比较贫困,思想也很保守,甚至没有外出打工的意识。搬到新村后,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前来这里经商的个体户越来越多。大家看到在公路沿线开商铺做生意可以赚钱,思想逐渐开始转变。现在,村里藏餐馆、茶馆、蔬菜水果商铺等应有尽有,大部分是村里的老百姓开的。

回族大叔马彬林常被村里的年轻人亲切地叫一声“阿爸”。

2006年,马彬林想借着318国道的交通便利在这里开间修车铺,由于资金短缺,马彬林便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向邻居们借钱,没想到村民们不但帮他垫资还帮他找场地、买工具、拉生意,慢慢地,马彬林的修车铺生意越来越好。

马彬林时时刻刻记着乡亲们的恩情,在生活逐渐好转了之后,拿出一部分资金帮助生活困难的村民,琼珍一家就是马彬林经常关心的对象。琼珍是一位残疾人且家里没有劳动力,马彬林便经常送去衣物和吃的,抽出时间帮她干一些体力活。

马彬林还组织村里的商户为困难大学生捐款,村民谁家有困难,他总是带头捐款捐物。2021年,村民罗布次仁一家三口遭遇车祸,马彬林积极联系10多家商户捐款,经过多方努力,共筹集到资金5万多元,帮助罗布次仁一家渡过了难关。

马彬林告诉记者:“我们相处得就像一家人。逢年过节村里会组织留下来的商户和村民一起过年,每人做一道自己家乡的特色菜供大家品尝。村民和留下来的人还自觉帮助回家乡过年的商户照看好商铺,很幸运能在这里遇见这些可爱的人。”

在民族团结中履行援藏使命

在仁布县,有一支这样的队伍默默奉献着:他们舍下家乡氧气充足的环境,舍下年迈的父母和需要照顾的妻儿,主动投身到高原开展工作,他们就是黑龙江省第七批援藏工作队。

2019年至2021年,援藏工作队心系当地老百姓,共谋划实施援藏项目32个,涉及基础建设、民生改善、经济发展、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等多个领域,极大地改善了仁布县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切娃乡、帕当乡和康雄乡,援藏工作队落实560亩鲜食玉米种植基地,工作队队员走进田间地头耐心地指导农牧民育秧、铺膜、滴灌。

玉米播种机在西藏没有售后服务站,并不专业的工作队队员们带着村民反复摸索调试,烈日下,风雨里,终于让机械正常运行,把节水滴灌带铺满田间,将过去百来人半个月才能种完的田地,仅用两天就全部耕种完成,老百姓满意地竖起了大拇指。

在康雄乡阿村,援藏工作队投入30万元资金,开垦玉米种植示范地113亩,并赠送收割机、粉碎机等设备,示范基地预计年收入22万元左右,饲草约45万斤,拓宽了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渠道,拉近了工作队与群众的心。

仁布县以多种方式和不同载体积极推进民族团结工作,谱写出了一首首民族团结、和谐幸福的赞歌。

(记者 董秀丽 胡荣国 扎巴旺青 李洲 张斌 谢筱纯 朱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