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1年12月21日

雪海云天写天路奇迹

晏良 张子钦

悠扬的鸣笛划破长空,唤醒了长眠祖国西南的千年冰雪。大地飞龙冲上蓝天,掠过绿水,穿越亘古雪山,踏破万载冻土,一路载满欢声笑语赴约人间“天堂”。时光仿佛在这一个个瞬间被定格。青藏高原上的幸福也如同镌刻在铁轨上的时光一样,沿着天路高歌猛进,经久不衰。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第三极”,这里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加上高寒缺氧,曾被称为“只有藏地雄鹰才能飞过的地方”。建设一条通往西藏的铁路,是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铁路进藏”的梦想付诸行动。经过几代人长跑接力、跨越五十年的修建历程,2006年7月1日,筑路大军终于攻克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修建出一条“离天最近的铁路”和“世界上最高的铁路”,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铁路史上的多项纪录,凝聚出“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青藏铁路精神正式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地处“世界屋脊”的西藏,拥有壮美的雪山、草地和湖泊,但同时,千百年来闭塞的交通状况,严重制约着西藏的发展。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十多万军民仅用三年半的时间,就完成了川藏公路、青藏公路的修建任务,结束了西藏没有公路的历史。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两条进藏公路的运输能力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1984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建成通车,2006年7月1日,全长1956公里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有力推动了雪域高原的跨越式发展和各族人民生活的改善,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输氧线”。

此时西藏的远,不过咫尺天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现在文艺青年的梦想。偷闲三两天,坐上火车去拉萨成为可能。从西宁到拉萨,清晨还在回味青海湖畔的风吹草低见牛羊,傍晚便跨越巍巍昆仑,沦陷在冰雪世界,次日一早便喝上了拉萨城区热情洋溢的酥油茶。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一首《天路》,唱出了西藏人民坐上与祖国各族群众一起追求幸福生活的高速列车。青藏铁路通车15年来,累计运送旅客2.58亿人次、运送货物6.61亿吨。

2005年10月6日,英国《卫报》刊登了长篇报道《横跨世界屋脊的铁路》。文中提到:“西藏根本没法修铁路。那里有5000米高的山脉要攀越,12公里宽的河谷要架桥,还有绵延上千公里、根本不可能支撑铁轨和火车的冰雪和软泥。怎么可能有人在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中开凿隧道,或者在这个稍一用力就需要氧气瓶的地方架桥铺轨呢?”

跨越世纪的执念,点燃了几代人的梦想与豪情。外国人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工程,而中国人却用汗水与鲜血将它浇筑!中国铁路建设者们凭借“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克服了高原铁路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把青藏铁路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冻土,实为“动土”。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平均气温为-2℃至6.9℃,线路通过多年冻土地段约550公里,活动层寒季冻住后硬似石头,暖季融化后软如稀泥。如果修建铁路,表层冻土融化后路基不均匀沉降,铁轨呈波浪状,严重威胁行车安全。因此多年冻土是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三大世界性难题之一。

坚守平凡,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在海拔4780米的风火山上,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于1961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冻土观测站。四代科研人的坚守,60年如一日的守望,为青藏铁路建设、攻克高原冻土难题奠定了最坚实基础。

人躺下是路基,人站立是路碑。在风火山冻土观测站,王占吉是所有科研人的榜样。“他是为青藏铁路科研事业累死的啊!”只要一提起王占吉的名字,全院科研工作者无不感叹。1980年11月临终前老人留下遗憾:“我活着没能看到青藏铁路修通,是我一生的遗憾。我死后请将我的骨灰埋在风火山上,我要看着火车从我身边通过。”

信仰之火,一脉相传。之后王占吉的儿子王耀欣毅然追随父亲未竟的事业,担任了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的工程师。在青藏铁路通车那天,王耀欣手捧鲜花再次来到风火山。“爸,您看到了吗?青藏铁路的火车正经过您的身边,我相信,您看到了!”在场的人无不动容。

风火山隧道二队原常务副队长罗宗帆回忆,高海拔地区,走路像踩在棉花上,头重脚轻。制氧站尚未建成时,工人们背着20公斤重的氧气罐,相当于在区外负重40公斤。考虑到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招工时优先考虑青海格尔木的工人,但每次收工后,他们也要躺着吸半小时氧才能缓过来。

前不久,一则“藏羚羊降级了!”的新闻刷爆全网。我国藏羚羊数量已经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不足7万只,增加至目前的约30万只。背后的原因同青藏铁路建设的“环保先行”理念密不可分。为保障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铁路全线建立了33个野生动物专用通道;为保护湿地,在高寒地带建成世界上首个人造湿地;为保护沿线景观,实现地面和列车的“污物零排放”;为改善沿线生态环境,打造出一条千里“绿色长廊”。这些独具特色的环保设计和建设运营理念,也使青藏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环保铁路”。

截至目前,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距离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速度最快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工程获专利数十项,发表论文千余篇,推动了多年冻土工程、高原医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技进步,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13年9月,青藏铁路工程入选“全球百年工程”。一个个殊荣使青藏铁路精神更加熠熠生辉、万古长青。

列车有终点,但精神没有。

列车总会到达终点,但青藏铁路精神没有终点。弘扬青藏铁路精神是追梦前行的时代需要。

今年6月25日10时30分,一辆载满旅客的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缓缓驶出拉萨火车站,开往林芝站。西藏正式进入电气化铁路时代。从施工到开通,仅仅6年,高原天路再次横空出世,创造出世界铁路修筑史上又一个奇迹。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规划建设川藏铁路是促进西藏发展和民生改善的一项重大举措,雅林段的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更加复杂,修建难度之大世所罕见,要发挥科技创新关键性作用,迎难而上、敢为人先,坚持科学施工、安全施工、绿色施工,建设好这一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的标志性工程。

青藏铁路精神之火再次相传,定会在川藏铁路筑路人手中绽放更为璀璨的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