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1年12月09日

安居乐业生活美

—吉隆县吉隆镇玛嘎村边境小康村建设见闻

日喀则采访组

宽敞明亮的房子,四通八达的巷道,干净整洁的环境,人人安居乐业,这是吉隆镇玛嘎村边境小康村建设的真实写照。

玛嘎村位于吉隆县吉隆镇西南部,全村有91户308人,平均海拔2950米。“玛嘎”意为敬爱母亲。如今,玛嘎人赋予它新的含义:大家一起努力,像敬爱母亲一样爱党爱祖国;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疆,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安居: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日喀则几个边境县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位于边境一线的玛嘎村也受到波及,不少民房倒塌,群众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2016年,玛嘎村实施灾后重建工作。2017年,玛嘎村村民走出深山,搬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有电站的河谷定居,他们因地制宜发展农牧业,开展编织竹器、制作藏白酒等副业生产,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谈起老村,村民旦增卓玛说:“在老村,所有的房子是石头砌的,二楼住人、一楼是牲畜,屋里总有一股味道。村里仅有一条土路,每次出门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自从搬迁后,闲假时,旦增卓玛总是静静地看着儿孙们忙里忙外、进进出出,喜欢听孩子们的笑声和嘻闹声,喜欢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喝着酥油茶,聊聊过去的不易,谈谈现在的新生活。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2016年,旦增卓玛因丈夫病重看病支出大而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针对旦增卓玛家的实际情况,当地政府部门通过生态补偿、产业分红等一系列措施,帮助她家顺利脱贫。

2018年,玛嘎村的边境小康村建设全面启动,国家投入486万元新建公共浴室、超市及附属设施,同时对47户民房外立面、屋面和围墙进行了改造,并实施了村庄绿化、道路硬化工程,修建了学校和村卫生室,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改造升级,玛嘎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

得益于党的好政策,旦增卓玛一家住进了干净整洁的藏式二层楼房,望着对面的日吾班巴(山名),旦增卓玛充满感激地说:“我们能安然度过地震后那段岁月,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多亏了党和政府,党的恩情比日吾班巴还高啊!”

乐业:产业更强日子更美

嘎米石达是玛嘎村有名的致富能手。年轻时的嘎米石达靠跑长途运输养家糊口。后来,在强边兴边固边政策的激励下,边境地区的建设项目多起来。2010年,嘎米石达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建筑施工队,承揽建筑项目,腰包逐渐鼓起来。

2016年,在玛嘎村灾后重建工作中,嘎米石达承包了民房建设项目,同时积极组织动员本村劳动力参与项目建设。在嘎米石达的带领下,当年玛嘎村群众劳务输出资金达48万元。

近年来,玛嘎村始终以促进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为目标,注重发展村域民族经济,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农牧民的收入进一步提高。

吉隆县玛嘎藏白酒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整合上级扶贫资金及农户自筹资金10万元,采取村“两委”带头、村民参与的方式,实行规模化运行、专业化管理、科学化营销,预计该合作社每年帮助玛嘎村村民增收30万元。

与此同时,玛嘎村积极争取吉隆县投入边境小康示范村建设产业发展资金34.4万元,配套建设荞麦加工点产业项目1个,加工厂房400平方米,目前该项目经营状况良好。

和谐:携手建设美好家园

王行杰夫妇是玛嘎村众多民族团结家庭之一。2011年,吉隆县吉隆镇口岸电站开建,吸引了电站附近村村民前来务工。来自河南的王行杰是一名电站工人,来打工的玛嘎村村民米玛则负责运输材料、给技术师傅打打下手。就这样,两人在一来二往中相识、相知、相爱。

2015年8月26日,王行杰与米玛两人组建了幸福小家庭。如今,米玛在家操持家务,王行杰外出工作,一家人生活融洽,踏实而幸福。

一直以来,玛嘎村“两委”十分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工作,立足自身实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村规民约中,通过开办夜校班、村干部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微讲堂、支部书记讲党课等方式,引导群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9年,吉隆县投入100余万元资金在玛嘎村打造吉隆“4•25”抗震救灾纪念馆。在“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民族团结月等重要节点,玛嘎村积极组织全村党员群众到纪念馆进行实地参观,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不断激发各族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

作为边境一线的村居,玛嘎村历来把巡边护边作为第一责任,组建党员先锋队、群众巡边队,用脚步丈量祖国山河、用责任践行使命,做到户户是堡垒、人人是哨兵,时刻守护祖国大好河山。

如今的玛嘎村,通路通电通网络,人居环境美如画,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村民们齐心协力守家护国谋发展,把边境乡村建设得更加美好。

(记者 扎西顿珠 胡荣国 扎巴旺青 杨小娟 朱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