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1年09月26日

僜人的幸福家园

(上接第一版)

当得知我们是来了解解放军进藏的情况时,“90后”村党支部书记廖泽路引导我们来到京都村村委会文化室,指着一张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为我们讲述僜巴新旧生活的变迁。

作为京都村的“新书记”,廖泽路告诉我们,经常听村里的老人说,西藏和平解放后到上世纪70、80年代,僜巴村落的交通极为不便,没有像样的道路,房屋主要用木板搭建而成,当地群众辛苦一年也只能勉强混个温饱。

“老人们说,改革开放后,有的村民捕鱼、打猎,有的走出大山去城里打工,在那个年代,我们村里的能人阿鲁松家年收入就有几万元!”廖泽路介绍说。

谈起京都村的新气象,廖泽路告诉我们,以往村民都是靠天吃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好政策扶持下,勤劳的僜巴大力挖掘民俗文化,吃上了“旅游饭”,同时通过开展种植养殖、组织劳务输出等增加现金收入。2019年,京都村人均现金收入1.75万元,人均纯收入2.14万元。昔日贫困落后的僜巴村落实现了华丽蜕变,一个个民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幸福的笑容洋溢在群众的脸上。

阿胖的“致富猪”

每天早上七点,僜巴阿胖都要准时前往他那坐落在进村盘山路旁的僜香猪养猪场查看。

阿胖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近年来,采用“合作社+贫困户”的方式,阿胖雇佣贫困群众务工,传授养猪技术,贫困群众按股分红。据统计,阿胖的养猪场不但带动了京都村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3000元,每年还会补贴村集体3000元。

指着眼前的养猪场,阿胖说:“受市场影响,我经营养猪场的压力也比较大,但能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再苦再累我也要干下去。”

合作社起步阶段,阿胖把10头藏香猪放进山林,吸引野猪前来交配、繁殖,后期还要不断投放猪苗进山。“我们每天只给猪喂一顿苞谷面,猪吃完食就跑到山里。这样既确保猪不会走失,同时又能保证猪肉的品质。”阿胖说。

每年秋天,阿胖都要到经济条件不太好的村民家中收购苞谷,确保大家每年都有固定收入。去年,养猪场光收购苞谷就花了7万多元。此外,村里还有20多人在养猪场工作,主要负责清理猪圈、锄草、拌猪饲料、喂猪等,每人每天不仅有160元务工收入,养猪场还提供一日三餐。一些长期在合作社打工的村民一年能挣2万多元,打短工一年也有4000多元收入。

阿胖说,今年,察隅县产业办向养猪场注入50万元扶持资金,用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他打算将养猪场的规模扩大至1000头,同时注册“僜香猪”商标,开办“僜香猪”熟肉加工作坊,生产腊肉、香肠等藏香猪肉产品,走品牌化发展道路。

“以前我们僜巴在山上过着原始人一样的生活,是党和政府帮我们搬迁到山下,分给了我们土地、房子,还让我们的孩子上了学,我们也享受到了各种惠民政策,过上了好日子,这一切都要感谢党和政府。”阿胖激动地说。

采访结束,从山上到山下,从落后到文明,从贫穷到富裕,这一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各级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僜巴的思想观念和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现在的僜巴正凭借自己勤劳的双手让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