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1年09月26日

林芝市京都村:

僜人的幸福家园

本报记者 刘倩茹 益西加措 旦增 陈荷花 王珊 胡文 卢文静

2021年6月初的一天,在细雨柔风中,西藏日报社“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暨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采访组一行,驱车从察隅县城南下,赶往下察隅镇采访京都村的僜巴村落。

六月的下察隅镇芭蕉飘香、绿树成荫、鲜花吐芳,察隅河顺着峡谷潺潺流淌,两岸崇山峻岭苍翠如黛,葳蕤的森林雾气缭绕……走在下察隅镇的土地上,透过一张张笑脸、一件件服饰、一句句话语,我们追寻着历史的脉络,感受着僜巴村落的发展变化。

深厚的情谊

察隅,在藏语中称“杂隅”,“杂”有陶器、石崖、乱石等含义,“隅”即地区。如今的察隅人对此有了另一种解释:适宜人居住的地方。僜人,俗称“僜巴”“僜巴人”。他们就生活在这片胜似桃源的地方。据介绍,僜人原来的意思是穷苦之人,如今的僜人早已经摆脱贫穷、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

昔日的穷乡僻壤,如今的幸福家园,缘起于西藏和平解放。翻阅历史资料,我们发现,早在70年前,解放军和僜巴之间就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

1951年,十四军42师126团部队由云南进驻察隅后,团长高建兴派出一个工作组,长期在沙马、巴安通、洞通一带的僜巴村落开展工作。1952年初,工作组组长吴贤奎带领队员来到深山野林,动员僜巴下山居住。语言不通无法展开工作,吴贤奎为学好僜人语言,便住进僜巴人家,与僜巴一起生活、劳作。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半年的刻苦学习,他就能与僜巴流利交流了。随后在工作组的动员和帮助下,僜巴逐渐从森林往山坡迁移,在巴安通等地的山坡上修了房子,开垦了耕地,建起僜巴新村。与此同时,解放军在僜巴村庄和藏族村庄中,宣传共产党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要求当地群众不要欺负僜巴,不要抢僜巴地里的农作物,取消不准僜巴过溜索等旧规。成立桑昂曲宗解放委员会时,僜巴中的积极分子木觉被选为民宗委员;察隅小学成立时,4名僜巴小朋友入学读书;后来,政府部门还举办了僜巴青年训练班,培养僜巴干部。

1953年,察隅部队和桑昂曲宗解放委员会上报上级审批,经国务院研究决定正式改称僜巴为“僜人”。

历史的变迁

京都村位于察隅县西南部,下察隅镇东南方向,距镇政府驻地10公里,距县城60公里,海拔1700多米,京都村是2001年沙琼村扶贫搬迁后形成的,为僜巴聚居村。全村现有农牧民26户、一个自然组共计111人。

我们到京都村时,淅淅沥沥的小雨湿润着这个恬然安静的小山村。一幢幢崭新的村舍错落有致地建于半山上,蓝瓦黄墙,依然保留了僜巴的传统特色,村中心有一条迎坡而上的宽敞水泥大道,整洁干净,两旁建有排水渠,渠边树木葱茏,鸟鸣阵阵;每一家、每一户都有一个院落,院内鲜花绽放,还有各种果树、蔬菜,一派祥和宁静……(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