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1年08月30日

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及启示

曾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和人民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于“小康社会”,重点在于“全面”,关键在于“建成”。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紧扣“小康社会”系统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开辟西藏现代化建设新境界。

一、党领导西藏小康社会建设的伟大历程

党在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体现了渐进性特征,展现了“目标提出—战略步骤—内容演进—目标实现”的行动逻辑。

(一)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1951年和平解放开启了西藏走向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按照党的十二大“翻两番”战略部署,1983年召开的全区第三次党代会首次正式提及“小康”一词,探索性指出“工农业年总生产总值翻两番”,实现“五年一中变,十年一大变”的目标,分步促进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达到小康。

(二)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步骤。西藏推进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小康社会建设历程与全国有所不同。

稳步发展阶段(1983年-1993年)。在国家“三步走”战略背景下,西藏小康社会建设先实行“增长优先”战略,形成了“模仿或移植内地省份”发展模式。1990年召开的全区第四次党代会指出,“充分考虑西藏历史、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的特殊性”,“在处理政治问题时必须十分慎重,在经济建设上要坚持稳步发展”,注重经济发展效益,有重点地发展第二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通过思路调整,西藏各项事业走向了健康发展的轨道,人民得到了实惠。

加快发展阶段(1994年-2000年)。1994年召开的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制定了加快西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政策和措施,作出支持西藏以高于全国的平均发展速度前进。1995年召开的全区第五次党代会指出,要解决好“全国支持西藏,西藏怎么办”的问题,“我们不能坐等中央和兄弟省市送来一个小康”。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大力推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的发展。西藏小康社会建设从“增长优先”的发展战略逐步转向更加突出“增长与社会进步并重”的发展战略。2000年,全区人民已基本摆脱贫困、实现温饱,部分群众生活达到了小康水平。

跨越式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西藏经济与社会已经具备更快发展条件。2001年召开的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正式提出“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理念,在我国已有的改革开放基础上,通过集中力量的办法,推动西藏跨越式发展。2010年召开的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继续强调经济跨越式发展,并明确了西藏在科学发展轨道上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提出了“七个更加注重”。2011年11月,全区第八次党代会指出,“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继续追赶全国发展步伐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时期”。特别是新时代以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获得了强大动力支撑,保持跨越式发展态势,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三)小康社会建设的内容演进。就全国层面而言,小康社会建设经历从温饱社会逐步转向总体小康社会、全面小康社会、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的过程。2017年召开的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按照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与全国小康社会建设内容的演进相比,一方面,西藏小康社会建设内容演进遵循全国小康社会建设发展逻辑;另一方面,显示出西藏小康社会建设特有的内容。全区第三次党代会指出,西藏的小康社会建设要处理好“三对关系”,“不仅追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要突出自身的重点,其他方面也需要追赶全国”。1990年召开的全区第四次党代会明确了西藏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要“确保我区社会的长治久安,确保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确保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之后,随着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不断丰富发展,西藏小康社会建设内涵不断深化。2016年召开的全区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指出,要“建成安居乐业、保障有力、家园秀美、民族团结、文明和谐的小康社会”。2020年,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西藏工作指导思想提升到新高度,要“确保国家安全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确保生态环境良好,确保边防巩固和边境安全”,基本实现了西藏“经济发展优先”向“社会发展优先,注重激发内生动力”转变。

二、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效显著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族人民艰苦奋斗,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脱贫攻坚全面胜利。西藏从区情出发,统筹推进社会稳定和脱贫攻坚,把发展生产作为脱贫之本,把易地搬迁作为治贫之要,把教育支持作为治本之策,把生态扶贫作为惠民之举,把社会保障作为兜底之法。2019年底,西藏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自主脱贫能力稳步提高。西藏已脱贫人口收入结构合理,工资性收入占比明显提升,转移性收入占比直线下降。

(二)生态安全屏障日益坚实。西藏是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国家和自治区高度重视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制度创新、优化国土开发保护格局、加大生态建设投入,推动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目前,西藏大部分区域处于原生状态,生态系统整体稳定,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西藏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绿色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扭住“三严”控制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严禁“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项目落地西藏,矿产资源开发实行环保“一票否决”制、自治区政府“一支笔”审批制度,禁止开发的河流(河段)占全区河流总量的94.1%。推动产业绿色发展,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完成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固体废物监管体系基本形成。县级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7.34%,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6.28%,农村相继实施薪柴替代、厕所革命、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逐步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

(三)基础设施大为改观。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西藏发展要突破的瓶颈。小康社会建设以来,国家累计投入1万多亿元实施了近1000个重点建设项目,西藏基础设施实现超常规发展。

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西藏基本建立综合立体交通网络,进藏难成为历史,出行难得以缓解,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快速提升。西藏公路实现了高速公路零突破,形成以“四纵三横七通道”为主骨架,辐射藏中、藏东、藏西3个经济区的公路网络,基本形成了以拉萨为中心的三小时综合交通圈。青藏铁路、拉日铁路、拉林铁路通车结束了西藏单一依靠公路运输的历史,形成了跨区域铁路联动雏形。航空站和机场建设持续推进,初步形成以拉萨贡嘎机场为枢纽、区内4个机场为支撑、辐射国内主要大中城市和援藏省份的航空网络。

多能互补能源体系基本建成。西藏初步建立了水电为主的综合能源体系,逐步从能源供给“制约经济社会发展”转向“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建设”。新世纪以来,西藏电力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先后建成老虎嘴、藏木、加查等一批骨干电站和青藏联网、川藏联网、藏中联网、阿里联网4条“电力天路”。西藏电网长期孤网运行的历史彻底结束,迈入500千伏超高压电网时代,迈入全区“一张网”的统一电网时代。

水利兴利除害体系基本建立。全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从过去不足100万亩增加到390万亩。7市地55个重点县建成30年至100年一遇标准的防洪堤,防洪堤总长近1000公里。

农牧区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改善。乡镇、行政村硬化路通达率分别达到100%和99.96%,具备条件的乡镇和行政村通客车率达到100%。主要电网覆盖所有县城和主要乡镇,农牧区饮水安全问题全面解决,所有行政村通移动信号,光纤宽带通达率达到99%。

(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推进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中,西藏的产业结构实现了混沌一元向分工分业明显的现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1951年,西藏产业结构以农牧业为主,第二产业几乎为零,第三产业占比不足3%。1951年至1996年,西藏的产业结构基本保持“一三二”产业特征。期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交通运输、邮电、建筑、教育等现代产业部门迅速嵌入。1994年,中央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带来了西藏小康社会建设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演变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1997年至2002年,西藏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一二”特征;2003年至今,西藏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二一”发展特征。经过多年小康社会建设,西藏第一产业从贫困、难以维持温饱向现代农牧业转变,占比从接近100%下降至不足10%。第二产业注重绿色发展,从无到有,工业、建筑业快速发展,在产业结构中相对稳定保持在40%左右,清洁能源、天然饮用水、农畜产品加工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建材等在内的富有西藏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建立。第三产业摆脱过去的初级形态,占比达到50%以上,成为区域经济的主要产业,商贸、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整体发展。

(五)人民生活显著提高。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了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2020年,西藏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44元。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多元化。全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225元。农牧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41.46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33.4平方米,幸福指数大幅提升。推进农牧区综合整治工程,乡村面貌发生彻底变化。

建成区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服务体系实现100%覆盖。建立起涵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教育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建立起健全的医疗服务、妇幼保健、疾病防控、藏医藏药等服务体系,西藏人均预期寿命达71.1岁。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特殊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实施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

三、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实践充分证明,西藏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融入祖国现代化进程中,才能繁荣发展,才能拥有幸福美好明天,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党在领导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过程中,立足区域发展实际,深刻把握客观规律,积累了宝贵经验、有益启示。

(一)坚持中央集中统一领导。长期以来,中央关心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在重大历史节点、关键领域和环节上,均给予针对性指示和帮助,基本实现了与全国同步发展。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西藏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有效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现党、国家的主张和人民意愿高度统一,形成推动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西藏发展沿着正确道路不断前行。

(二)坚持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西藏立足自身的社会历史条件、资源禀赋和国家战略定位,有针对性地确定发展重点与方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要坚持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坚持“三个赋予、一个有利于”,推动经济发展条件好的区域承载更多产业和人口,更多发挥价值创造作用;生态功能强的区域,创造更多生态产品;边境地区增强发展能力,实现兴边固边强边相统一。要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高地,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三)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起点低、内生动力不足,中央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西藏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建设了一大批重大项目,实现与全国同步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已经开启,西藏发展也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进一步强化支撑,优化政策支持体系,切实提高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创新协作方式,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四)坚持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实践证明,没有国家的安全,西藏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难以得到维护;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生态等各项事业难以得到发展,人民的安定幸福生活也难以得到保障。必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反分裂斗争方针,牢牢掌握斗争主动权。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重要作用。

(五)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经济工作,是发展和稳定的结合点,是维护稳定的基础性工作,是凝聚人心的物质基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发展成果,要落实在制度安排、政策制定与工作实践之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办好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托幼、住房等民生事件,让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六)坚持改革开放。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壮大多层次市场主体,促进各种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激发城乡社会协同创造力,把资源、区位等优势转化为经济竞争优势,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放眼世界、内外联动,积极推进南亚大通道建设,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七)坚持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中国共产党深化对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总结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提出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这一方略科学回答了一系列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是对党治藏稳藏兴藏成功经验的总结提炼和创新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西藏工作的集中体现,为进一步做好西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坚持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

(作者单位:自治区党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