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1年08月23日

深刻理解“三个都要”原则的科学内涵

曹水群

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期间,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三个都要”原则要求: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入学习理解“三个都要”原则的科学内涵,对于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崭新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强调的是西藏高质量发展必须依靠各族群众同舟共济、团结奋斗,体现了“一切依靠群众”的科学理念。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发展进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体,因而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明确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西藏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蒸蒸日上,这一彪炳千秋、利泽万代、亘古未有的历史功绩,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西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将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西藏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不断促进各族群众相亲互助、团结奋斗,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西藏才有繁荣进步的今天和更加美好的未来。

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要求我们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反分裂斗争教育、新旧西藏对比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教育结合起来,多谋长久之策,多行固本之举。要加强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在西藏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基础上推进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高原儿女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钢铁长城。

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要求西藏工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把人心和力量汇聚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建设中来。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产生的根源和基础,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生系着民心,是党的执政之本、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源,是最大的政治,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有民生改善的社会存在,才能产生人心凝聚的社会意识,民生改善是人心凝聚的基础和前提。和平解放前,西藏绝大多数人没有自己的住房,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现在,通过实施农牧民安居、城乡保障房建设等系列工程项目,2020年西藏农牧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41.46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自有住房面积达33.4平方米。安居才能乐业,住房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基本生活保障。西藏各族群众住房条件的改善,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民生的巨变,民生巨变也带来了老百姓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变迁。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深有感触地说:“这些年来,西藏各族群众生活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所到之处感受到了大家对过上好日子的幸福之情、对党和国家的感恩之情。”正如藏族民歌所唱“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也有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五十六个民族再唱山歌给党听,民族兄弟姐妹心连着心,我们携手和谐家园”,歌曲反映了西藏各族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凝心聚力共建和谐家园的精神风貌。

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要求准确把握西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坚持用改善民生的务实举措凝聚人心。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更加聚焦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问题和民生实事;要围绕川藏铁路建设等项目,推动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更多团结线、幸福路;要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让老百姓享受到生态环境这个普惠的民生福祉;要把市民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作为城市工作的评判标准,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激发各族群众将精气神凝聚到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上来。

坚持所有发展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强调西藏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坚守人民立场的突出表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就是为广大的人民大众争取自由、民主、平等、尊严和福利,就是解放全人类,就是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发展状况的最为凝练而根本的概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共产主义是使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再次强调,“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历史上其他人道主义的实质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并非抽象地谈论人的价值、个性和尊严,它力图通过活生生的实践去最大限度地争取和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通过创造相应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真正去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当家作主,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得以保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西藏社会制度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扎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极大改善了西藏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藏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社会大局更加稳定,经济文化更加繁荣,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所有这一切,都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因而是从根本上坚持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根本价值。

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均为主观体验和心理感受,它们产生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获得感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物质产品和精神生活的不断丰富;在获得感和安全感兼具的情况下,才可能产生幸福感;安全感是获得感和幸福感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西藏各族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唯有如此,老百姓在充分满足吃、穿、住、用、行等物质需要外,还有条件满足求真、向善、爱美、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人们的活动领域、生活空间、发展方向将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每一个人都将在更大程度上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广大人民群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势必跃升至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发展与共享的辩证统一关系处理好,既要做大蛋糕,又要分好蛋糕,把老百姓的利益获得、幸福追求、安全保障切实统一起来。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