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1年07月20日

凝心聚力谱新篇

——党建引领阿沛村走上乡村振兴之路

本报记者 张猛 王珊 胡文

阿沛村位于工布江达县城东5公里、318国道旁。近年来,阿沛村以党建为引领,创新提炼出“党建立村 产业强村 旅游富村”发展思路,率先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突出旅游服务业重要地位,多渠道培植集体经济。善于调动党员、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逐步形成村干部带头谋出路、户长带头干事、党员群众积极参与的干事创业局面。在阿沛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阿沛村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级“文明村镇”“生态文明村”“党建示范村”及“旅游示范村”。

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发展

易地扶贫搬迁焕新生

一直以来,阿沛村始终致力于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伟大历程中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感党恩、颂党情。

不过,2000年以前,阿沛村和阿沛庄园还位于次久山腰旧址,遭受着泥石流滑坡和塌方的威胁,距离318国道较远,交通十分不便。整村搬迁实施以后,在驻村工作队协助下,阿沛村党支部创新提炼出“党建立村 产业强村 旅游富村”发展思路,奉行“吃水不忘挖井人”理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铭记党和政府创造的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瞄准村内产业发展,致力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打好“阿沛故里”旅游牌,通过推出阿沛庄园参观,带动精品民宿、藏式餐饮等集体经济项目快速发展,不断提升“阿沛故里”知名度。同时,在村集体经济建设和管理中,注重突出组织优势。阿沛村民俗演艺厅和藏餐馆采取“村干部+双联户”管理模式,在自然村划分4个联户单位,每月安排1名村干部和1组双联户作为总带班,双联户单位家庭安排1-2名劳动力参与民俗演艺厅和藏餐馆的经营劳作,每季度进行一次绩效评比,按照多劳多得、不劳不得原则进行公平分配,并对患有重大疾病的村民、五保人员进行直接分红。

扶持发展村内项目

集体经济促产业强村

“大伙要想富,关键靠项目”,扶持发展壮大村内产业,特别是村集体经济项目,是阿沛村增强自身产业造血能力、顺利实现整村脱贫的有力举措。

阿沛村早先注重项目引进,破解村内群众就业难问题,借助紧邻318国道和县城商圈的区位优势,先后引进利众藏香、藏式木制品加工等非公企业,但实际为村内解决就业和带动村集体增收的效果不明显。后来,阿沛村“两委”班子想到通过土地流转方式为引进企业解决用地难题,为农闲时的村内群众创造就业,带动村内旅游项目发展。2017年,经阿沛村村民代表会议决定,尝试将土地流转给镇政府,用于建设全镇扶贫产业项目高效温室大棚,按照每亩500元的标准,每年补偿村集体3500元。

阿沛村的妇女们心灵手巧,38名妇女群众自发组建阿沛妇女手工艺品加工合作社,利用不参与阿沛演艺厅和藏餐馆的剩余妇女劳动力开展藏式手工编织,合作社生产的产品种类繁多、品质优良、特色凸显,有羊毛毯、坐垫、香囊、香盒、纸抽盒、果盘等等,产品远销其它地市,每户群众每年增收达3000余元,阿沛村的妇女为全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谱写了“巾帼”篇章。

推出“阿沛故里”旅游

带动产业促群众增收

阿沛村是阿沛·阿旺晋美同志的故里。阿沛村深入挖掘这一历史,推出和打造“阿沛故里”旅游参观点,通过传播名人事迹和维护旧址原貌吸引区内外大量游客,带动精品民宿、民俗演艺、特色藏餐等村集体经济项目不断发展。

2012年开始,在福建泉州援藏工作组协助下,全村启动“阿沛故里”旅游项目打造工作,先后投资150万元,建成阿沛民俗演艺厅、藏餐馆、休闲林卡、闽源宾馆等村集体经济项目及停车场、公厕等附属基础设施,总占地面积2800平方米。该项目投入运营后,每年为村集体创造收益70万元,覆盖38户216人,每年每户分红达7000元。2016年,村党支部宣传委员、妇女主任德庆旺姆和纪检委员、村委会副主任阿布率先开办家庭旅馆,随后带动17户群众一起开办,每户年收益达6万余元。2017年,借助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阿沛村新修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办公楼,总投资180万元,总面积600平方米。在广东中山援藏工作组帮助支持下,打造了阿沛文化陈列馆,进一步丰富整村旅游文化内涵。在工布江达县教体局帮助下,全村对旧响箭场进行改造提升,总投资近30万元,占地近600平方米,“露天场”换成“阳光棚”,不断提升旅游服务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