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1年07月19日

抓住政策机遇 创新工作思路 推动“有效衔接”

阿里“七项机制”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本报狮泉河7月18日电(本报阿里报道组)初夏时节,是绒山羊抓绒季节,阿里地区日土县热帮乡龙门卡村一片繁忙。在村“两委”和合作社的组织下,牧民们正忙碌地分抓着白绒山羊羊绒。村委会主任洛桑告诉记者,羊绒分抓是今年引进的新技术,龙门卡村是全乡的试点。山羊不同身体部位的羊绒等级、质量不同,比起过去的混抓,通过分抓,羊绒价格可增加两三成。

这是阿里地区实施特色种养产业提升行动,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

2019年,阿里地区所有贫困县全部摘帽,1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阿里地区按照“四个不摘”要求,紧紧抓住中央把阿里地区7县全部纳入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政策机遇,把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与实施“十四五”规划统筹起来,建立“七项机制”,努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建立分层负责管理机制保定力。地县两级脱贫攻坚指挥部372名脱贫攻坚专门人员始终保持在岗在位,保持战略定力,持续发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保持主要帮扶政策不变、措施不变、机制不变、组织保障不变,做到思想不松、重视不减、机构不散、人员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弱、要求不低,持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建立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防返贫。重点监测脱贫人口收支、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饮水保障情况,紧盯因病、因残、因意外事故等易返贫致贫关键因素,不断完善监测帮扶信息系统,精准建立了防止返贫致贫“一对一”“点对点”责任清单,防止返贫致贫风险人员基本情况、扶持情况及成效台账,强化日常监测、快速发现和及时响应,及时跟踪指导给予帮扶救助,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稳增收。为高质量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激发搬迁群众内生动力,确保搬迁群众留得下、稳得住、能致富,阿里地区3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配套建设了40个产业项目,与5691名搬迁群众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搬迁群众生活条件大幅改善。与此同时,阿里地区持续加大力度,在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产业发展、开展就业培训及社会管理、组织建设、群众融入、权益保障上做文章,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或通过成立居委会、或依托原来的居委会、村委会实现有效的组织管理。

建立特色产业发展机制强支撑。阿里地区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巩固脱贫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先后投资15.1亿元建设扶贫产业项目109个,利益联结群众13465人,受益群众达25602人,带动群众增收3973.27万元。为了加强产业后续长期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阿里地区制定了产业项目企业化重组试点方案,分别在7县选择1个项目进行企业化重组试点,力争打造一批“产品出众、制度健全、独立经营、群众参与、文化先进、社会认同”的拳头企业化重组项目,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强力支撑。

建立就业培训引导机制保就业。在建立农牧民劳动力、弱劳动力数据信息台账的基础上,阿里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技能培训8275人次,实现就业2578人次,转移就业13362人次,实现创收3.49亿元,2020年建档立卡群众人均收入达到10261元。今年,阿里地区计划开展农牧民职业技能培训5000人次,依托各类企业、建设项目和农牧民经济合作组织“以工代训”2976人次以上。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建立各方共同参与机制聚合力。“十三五”期间,阿里地区通过深入实施“十企帮十村”行动,落实帮扶资金3824万元,惠及群众8541人。对口支援阿里地区的“两省三企”,落实援藏规划项目67个,总投资达12.82亿元。通过消费扶贫,完成扶贫产品销售4310万元、受益4694人。今年以来,阿里地区坚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两手抓,紧盯乡村振兴项目建设,计划实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103个,总投资8.57亿元。

建立党建引领机制促保障。阿里地区牢固树立抓党建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必须抓党建的工作理念,先后涌现出“全国改革先锋”“全国道德模范”“最美奋斗者”尼玛顿珠、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获得者纪吉拉姆等一批优秀基层党务工作者。在此基础上,阿里地区充分用好脱贫攻坚生动教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带领群众、推动经济发展的战斗堡垒作用,教育引导脱贫群众依靠勤劳双手过好今生幸福生活,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强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