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1年06月24日

运动健身引领健康生活

—昌都市全民健身事业剪影

图为2020年昌都市第三届“卓卓康巴文化旅游月”之第四届环昌都城自行车赛活动现场。 本报记者 桑邓旺姆 摄

本报记者 桑邓旺姆

晨曦、日暮,公园、广场,清爽的晨风和阑珊的暮气,或三三两两,或单独成行,拉伸、跳绳、慢跑……一幅幅运动光景在昌都市徐徐展开。

早晨的太阳还未从山头露出脑袋,扎西热邓便换上一身运动装出了门,在日复一日的晨跑中,他制定出一条合理且高效的运动路线,跑完步,在院内的运动器械上运动半小时,便结束晨练,准备开始一天的工作。自从开始晨练,扎西热邓的生活发生了质的改变:“以前,晚上不想睡、早上起不来,导致一天时常犯困。现在,养成了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再加上晨练,一整天都觉得精力充沛。”

“十三五”以来,昌都市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强全民健身宣传,引导市民群众强身健体,倾力构建亲民便民的健身服务体系,全民健身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多元化促进城市全民健身

夜幕降临,茶马广场、水上广场、天津广场上围着一圈又一圈的人,随着广场广播响起音乐节奏,大家整齐划一,舞动起来。随着音乐切换,节奏时而沉稳、时而欢快,一曲毕一曲来,音乐结束时,舞者满头大汗,却乐在其中。全民健身和广场舞的结合,使许多上班族在结束一天繁忙的工作后,抽出一两个小时进行运动,锻炼身体,增强体魄。

2016年至2020年,昌都市教育局(体育局)着力完善全民健身基础设施,成功打造覆盖率100%的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截至2020年底,昌都市各类体育场地共计878个,建筑面积总计547869平方米。

明珠公园依山而建,在公园进出口处立着健康步数指示牌,顺着指示牌向山上走去,每走几百步便可以看到地上有相应的步数标记,爬山和健身步数结合起来,成了不少人的“打卡”点。

2016-2020年,昌都市本级彩票公益金总计3890.57万元,其中投入到全民健身的经费共计1957.14万元,占本级彩票公益金总额的50.3%,用于全市体育健身场馆建设和体育健身设施的建设与维护。

这些年,健身成了年轻人的时尚新潮流,晒步数、晒肌肉、晒运动器材……各种各样不同的“晒”,霸屏朋友圈,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运动享受生活。罗桑在茶马城的健身房办了一张年卡,每周至少去两次是她定下的目标。“我是一名职员,每天坐在电脑前就是一天,腰酸背疼是常事,自从开始健身,现在身体素质越来越好了。”

体育健身工程推进乡村之美

趁节假日回到贡觉县莫洛镇幸福村的阿夏,和朋友一起拿着装备来到村里的乒乓球运动场地,一旁的篮球场也是阿夏和朋友经常去的地方。“自从村里建了这些运动场地,干完农活大家就会聚在一起打乒乓球、投篮球。”

目前,昌都市1622个行政村均建有一个室外篮球场和乒乓球运动场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昌都各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

在昌都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数百年乃至数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得到了继承与发扬。射箭、尼木藏棋、赛马、大象拔河、抱沙袋……在历史的长河里继续熠熠生辉。

据了解,每年,昌都市11县(区)平均举办40个县级全民健身活动,有效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在基层农牧区的广泛开展,促进昌都农村体育事业的繁荣与可持续性发展,迎来新机遇,营造出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2017年,昌都市边坝县教育局(体育局)、丁青县教育局(体育局)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

多方位打造群众体育事业

天刚放晴,“全副武装”的自行车骑手就忙着仔细查看爱车的状态,这是一场爱好者之间的较量,没人掉以轻心……这一幕是2020年第四届环昌都城自行车赛现场,比赛首次开创了“体育+旅游+特色产品”三大核心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全长21.5公里的赛道,85名骑手拼尽全力、挑战自我,在90分钟的骑程中实现了价值。

加强全民健身,大范围开展群众体育事业,“三江茶马文化艺术节”、登高健身大会、篮球赛、足球联赛、工间操比赛、非遗广播体操、趣味运动会、民族民间体育……干部职工与市民群众纷纷参与进来,全民健身意识日益增强。同时,昌都市牢固树立体教协同育人理念,坚持夯实常规和创新突破相结合,目前,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全部做到了开齐开足体育课,校运会、大课间体育活动、广播操、眼保健操等体育活动正常开展,“阳光一小时”全面铺开。

据昌都市教育局(体育局)局长巴桑次仁介绍,目前全市拥有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430人,已成立体育协会1个,具备条件的社会体育组织若干。“十三五”时期,昌都市以群众体育“六边工程”为抓手,统筹全局、把握重点,推动群众体育事业得到良好发展,全民体育事业更上一层楼,实现群众体育事业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