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1年06月22日

牛事“牛”起来

——西藏牦牛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项目实施小记

本报记者 李梅英

牦牛本品种选育是提高牦牛生产性能的主导技术。种业是个长期的工作,坚持才能看见效果。在国家科技部和自治区科技厅的长期支持下,先后组建的帕里牦牛、斯布牦牛、娘亚牦牛等选育核心群,以农牧民为主成立的合作社、公司等组织形式运营种业基地,良种推广后,已在生产中发挥了良好的提质增效作用。

2016年起实施的西藏牦牛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项目,在近3年时间里,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1244万元,提高了农牧民种、养等生产技能和经济收入,效益显著。

“西藏牦牛种质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项目成果依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自治区科技厅金牦牛科技工程等项目基金支持,围绕牦牛良种、良法,以有效解决制约牦牛生产瓶颈问题为出发点和切入点,研究了西藏牦牛遗传多样性现状以及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技术。”项目负责人姬秋梅说。

项目实施后,初步摸清了西藏17个地方牦牛资源现状,明确了西藏的牦牛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西藏东部是西藏牦牛的起源地之一,西藏牦牛有两个母系起源;构建了中国牦牛30个品种(类群)的基因库;类乌齐牦牛鉴定为国家级牦牛遗传资源;挖掘了与生长发育、生产性能及低氧适应性相关基因24个,筛选了分子标记11个;构建了基于牧户或小群体的牦牛育种评估技术体系等。

类乌齐牦牛国家遗传资源鉴定后,有力推动了“类乌齐牦牛育繁推”“牦牛短期育肥”等项目的落地实施,积极带动了牦牛产业的发展,为昌都市打造类乌齐牦牛品牌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通过项目实施,形成了西藏牦牛本品种选育技术体系,建立和完善牦牛选育基地5个,生产选育后代2238头,后代产肉性能提高了10.22%,推广良种600多头。同时,集成应用了牦牛良种良法关键技术,优化了畜群结构,能繁母牛比例由选育前35.7%提高到41%,核心群达到46.2%。

牧草对牦牛的育肥作用,牧民也是深有感触的。饲草不鲜、本地牧草资源薄弱是影响牦牛育肥的一个重要因素。该项目集成应用了高寒、干旱区人工草地建植及牧草生产技术,累计种植牧草5100亩,生产鲜草约7513.20吨,开发牦牛专用饲草料产品9个。

“我们形成高海拔地区种植牧草的技术1套、牦牛高效养殖综合技术1套。发表论文42篇,研制了地方标准3项,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通过项目的实施和示范,2016年至2018年近3年时间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1244万元,提高了农牧民种、养等生产技能和经济收入,效益显著。”姬秋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