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1年06月11日

大笔书写千秋业

—城关区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小记

图为教师以生动活泼的方式为学生授课。本报记者 裴聪 摄

本报记者 裴聪 本报通讯员 伊热

着眼新体制、新规模、新形势,2014年城关区委出台1号文件《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的意见》,绘就了“构建全自治区领先、西部一流的教育强区,办党和政府放心、人民满意教育”的战略蓝图,提出要集中和调动一切力量,全力打造教育强区,使教育成为城关区最重要的品牌,教育优势成为城关区最突出的优势,进一步促进义务教育走上法制、体制、机制相匹配的均衡发展之路。

截至目前,城关区属各类学校总数达到84所、在校(园)生63913人、在职教职工3537人。目前,城关区教育体量接近全市的一半,已成为全区规模最庞大的县级教育区域。城关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化、优质化工程进展有序、成果显著,小学毕业生全部免试升入初中、初中毕业生全部参加中考,人民群众对义务教育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不断提高,公众满意度达91.5%。

改善办学条件 夯实教育基础

“十三五”以来,城关区本级财政累计投入教育资金11.8亿元,年均投入占本级财政收入的26%以上,并固定以0.1%的速度逐年递增。同时,城关区积极搭乘拉萨构建“一心两翼、南联北通,提升四区五县、带动特色城镇”市域规划布局的东风,特别是拉萨市大手笔打造教育城的黄金机遇,加快学校布点和建设。2015年以来,新建小学7所、初中1所,并通过持续投入和强力攻坚,基本完成所有中小学的标准化、现代化改造任务,城乡办学条件发生显著变化。

在此基础上,城关区通过加强学校布局调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学校招生服务,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顺利就学,为拉萨乃至全区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多举措抓创新 促进校际均衡

近年来,城关区因地制宜、多措并举,着力寻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门路。

探索“名校办分校”。强化相对优质学校的资源扩展、管理输出、经验带动和智力引领,化解教育均衡与教育优质、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之间的矛盾,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通过“造峰填谷”,把输血、换血、造血相结合,2014年以来,城关区在全区首开先河,已陆续促成5所相对优质学校成功办分校,从外在形式和内涵运行上基本实现集团化办学。

打造“盟校共同体”。打破机构壁垒、校际封闭和人才障碍,培育相对优质学校领衔、其他若干学校组成的均衡发展联盟,确立协同发展、抱团竞争、捆绑评价的连带责任关系。目前,城关区已在初中阶段组建3个、小学阶段组建5个“盟校共同体”。

实施师资队伍“十·百·千”行动计划。切中师资质量差异这一要害,既培养树立校长和教师中的“精兵强将”,又更加重视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建梯队、铺路径、强素质、展才干,学、培、练、研、考、赛多管齐下。特别是近年来教育组团式援藏队伍的加盟和助力,更是对城关区校长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注入了新鲜活力。

提质效、育内涵 全方位促均衡

城关区委、区政府按照遵循规律、促进均衡、全员育人、减负增效的原则,自2014年起,每年安排3000万元的教育教学质量奖,发挥整体驱动、普遍激励效应,极大地调动了各类学校和广大教师潜心治学、优质育人的积极性。成立于2009年的城关区教师培训中心,作为西藏首家县级教师研训基地,不断进取完善“培训、教学、教研”三位一体职能,积极探索建构以名师骨干引领示范的师资发展、科研集散、质量培育体系。按照自治区“五个100%”教育目标要求,从管理、师资、课程、科研、信息化等多维度谋实招,从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多要素求突破,深度做强做大首府城区学校优质教育资源的集群优势,同时强化“一校一品”探究实践,确立丰富多元的校园文化和内涵载体,为学生全面发展和兴趣差异提供更多选择。

城关区着力强化政策衔接,推动高等教育免费,于2013年出台《城关区在校大学生奖励或资助暂行办法》,全额解决所有在校大学生的学费、杂费、住宿费。加强教育领域精准扶贫和特殊关爱等工作,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大学生追加解决每年12000元的生活费。近年来,累计确保802名易地扶贫搬迁户子女在辖区中小学安置。重视同民政等部门协调,做好三类残疾儿童的就学服务,在海城小学探索实施“全纳教育”,并推动拉萨市儿童福利院孤儿在海萨小学等学校相对集中就学。

“没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更好的教育。城关区将在新的起点上,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改变藏区面貌,根本要靠教育’的重要指示,继续以人民群众满意,各级党委、政府放心,国家评估认可为检验标准,再接再厉,勇攀高峰,打造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均衡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写好教育‘奋进之笔’,共同创造城关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美好未来。”城关区副区长,城关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巴珠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