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1年05月31日

因地制宜推进西藏农牧业经济转型

黄陈丽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为此,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针对西藏独特的边疆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重要战略思想。

由于经济转型基础薄弱、低水平自给自足的固化以及自主转型动力缺失等地域特殊性问题,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相对较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这就要求,要把西藏的高质量发展和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放在首要位置,以经济为基础、思想为准绳、政治为堡垒,因地制宜、有条不紊地推进治边稳藏。西藏经济是治边稳藏的物质基础,农牧业作为重中之重就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新时代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也能够为这一时期农牧业经济的转型提供新思路新机遇。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

传统发展观以“物”为中心,以加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重要手段追求国民经济的增长。当这一手段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资源开发会超出其承载力,工作岗位会趋于稳定并限制在一定数量以内,人口不断增加的压力只能通过同一工种劳动力的过度投入来缓解,在产业日趋精细化和复杂化的同时,发展的矛盾也愈加激烈。新时代推动西藏农牧业经济转型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升人力资本素质,千方百计提供更为广泛的就业机会,破解由于劳动力内卷化造成的发展困境。

西藏具有悠久的农牧业发展史,农牧业在历史长河中发展成熟的同时,也在传统的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下呈现出较为严重的劳动力内卷化,超过八成以上的人生活在农牧区就是这一现象的集中反映。西藏农牧业经济转型的道路选择,应该始终坚持“富民为本,投资于民”的基本原则,对农牧民群众开展劳动技能培训,有针对性地提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行业等就业机会,这有利于农牧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缓解过剩劳动力在第一产业的积压现象,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认清西藏地域独特性,灵活运用转型路径

全国范围内的大多数省份已基本完成工业化的转型,进入到向新兴的第三产业进军的阶段,部分发达省份也已具备较为完善的服务业体系。而西藏农牧业经济转型进程较为缓慢,吸收借鉴发达省份的转型经验,为西藏采用从第一产业直接转向第三产业的转型路径提供理论支撑,同时,西藏大美的自然环境和特色文化也为发展农牧区特色产业提供基础。因此,西藏农牧业经济转型路径选择,应在充分认识地域独特性的基础上,将广大农牧民优先受益的农牧业及其相关的特色产业发展,作为寻求现代化成长的再生之路。要结合较为发达省份的经验灵活运用转型路径,立足于高原特色的农牧业,带动其相关的特色产业发展,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构筑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区域性旅游产业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牧业发展新动能,开创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依靠农牧业生存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是西藏的基本区情之一,农牧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多数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虽然农牧业产值并不是西藏总产值的支柱,但直接关系到西藏能否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也直接关系到强边富民战略的实施。因地制宜进行农牧业经济转型,不仅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要求,也是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以及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一环。

旅游业是西藏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将成为西藏农牧业经济转型的新动能。旅游产业是以区域经济的全面复兴和创新为基础的,不是直接通过旅游提高收入,而是依靠旅游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旨在构建农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开发农牧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这能够有效提高西藏农牧业生产率,引导农牧民走出长期的收入增长缓慢困境。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