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1年05月31日

综合施策,将学生“减负”落到实处

曲扎

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全面压减作业总量,降低考试压力。教育减负如何打造全面、综合、系统、科学的评价和监管机制?国家和教育部门关于“减负”一系列制度文件如何解决“落实难”问题?家长愈演愈烈的“提前抢跑”“剧场效应”现象如何缓解?在“六一”国际儿童节来临之际,“减负”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早在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就提出“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2018年,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近年来,教育部更是频频下发“减负令”,从“五项管理”到“作业十条”,明确要求减轻义务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同时,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几十年喊减负,书包越喊越沉、课外负担越喊越重、睡眠和休息的时间越喊越少”是不少孩子和家长的切身感受。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是一个直观的社会现象,根本原因就是教育短视化、功利化问题。如学习成绩评价“唯分数论”、学校片面地追求升学率,一味采取多补课、多留作业、多组织考试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成绩;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尽方式“鸡娃”,让孩子早早地陷入题海迷雾、“培训海洋”,于是就出现了国家“减负”、家长“增负”,学校“减负”、培训机构“增负”,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破解中小学生“减负”落实难问题,要从教育评价、学校、家长和社会等多个维度出发,多措并举、综合施策,才能真正卸下学生的负担,让孩子们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和教育生态。让中小学生“减负”真正落实到位,必须扭住教育评价这个“牛鼻子”。不久前,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对义务教育质量评价进行系统性规定,为推动办好优质均衡的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中小学生“减负”,需要抓好《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的贯彻落实,如将不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单纯以升学率评价学校、校长和教师,不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等措施落实到位,根治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顽瘴痼疾,切实将立德树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融入对学校、学生的考核评价,倒逼“应试教育”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变,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

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减负”真正落实到位,各中小学校要加强科学管理,把减负的任务落实到学校教学的各个环节,改变“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机制,严控家庭作业总量和作业时间,严控校内考试次数,鼓励支持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建立健全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相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规范教育秩序,及时发现并督促纠正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各种问题,尤其杜绝校内任课老师私下开办培训班等违规行为,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校外培训机构要严肃查处。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舍得》,引发了家长们的热议和共鸣。对分数的过分追求,是孩子的本愿还是家长的私心;当补习、培训填满日程,当“兴趣”成为沉重的负担,“让孩子健康快乐幸福成长”是否正在变成空洞的口号?诚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朴素愿望,然而这些现实问题也照见着给孩子“减负”绝不仅仅事关教育部门和学校,更离不开家长观念的转变。人生不是百米跑,而是一个长长的马拉松。盲目攀比,加重孩子课业负担,浪费大量的金钱和精力是小事,揠苗助长、榨干孩子的潜能是大事。为学生“减负”,呼唤着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尽力为孩子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只有学校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家长树立科学的成才观,社会树立正确的用人观,才能真正减轻中小学生负担,让教育回归立德树人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