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1年05月27日

孩子们的天地越来越广阔

—听格桑德吉讲墨脱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本报记者 胡文 王珊

初春的早上,墨脱县完全小学还笼罩在薄薄的雨雾中。走进学校,宽阔的操场,崭新的教学楼,温馨的学生宿舍……一一映入眼帘。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雀跃地跑出教室。在教学楼前,记者见到了格桑德吉老师。

格桑德吉老师笑容质朴,边走边向记者介绍学校的情况:“学校目前有490多个孩子,13个班级,美术室、音乐室、体育室、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齐全,现在墨脱的教育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交谈中,格桑德吉讲起了自己的求学路。

“门巴族的女儿”格桑德吉,1978年出生在墨脱县帮辛乡一个普通的农牧民家庭。“那时候,乡里的孩子都是9岁、10岁才开始上学,帮辛乡小学就是一间破旧的房子,一个老师教十几个孩子。我在帮辛乡小学读完仅有的一年级,来到林芝第二小学继续读书,成为乡里唯一一名‘走出来的小学生’。”格桑德吉说。

因为村里的教学并不规范,转学到林芝二小的格桑德吉又重新从一年级读起。“那时候,林芝二小有4幢楼,校园里的路面没有硬化,到处都是石头。上学时,最开心的事是周末出去逛逛,看地摊上新奇的玩意儿,觉得林芝好繁华,根本不是村里人讲得‘外面跟村里一样’。”格桑德吉回忆说。

由于那时墨脱没有通公路,回家的道路遥远又艰险。小学期间,格桑德吉两三年才回一次家。“每次回家,都要先走路或搭车到波密,搭车到波密需要10块钱。要是遇到塌方滑坡路断了,就只能翻雪山,每次回家至少需要5天。”

“在村里,我们一直以为读到初中书就念完了。”到了林芝,格桑德吉才知道上学是可以上到大学的,“林芝的老师鼓励我们考西藏班,向我们介绍祖国各地繁华的城市,让我特别向往。当时觉得林芝已经很繁华了,没想到还有比林芝更广阔的天地。”格桑德吉说。

小学毕业后的暑假,格桑德吉回到帮辛乡。乡里的学校和六年前一样,没有一点变化。曾经的同学们都好奇地跑来问,到外面上学能看到什么。“我告诉他们外面有高楼、有车、有糖果……鼓励他们走出去,但是他们都说‘怕’‘不敢’。”

格桑德吉至今对这一幕仍记忆犹新。从那时起,她就下定决心大学毕业后回家教书。

2001年,格桑德吉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西藏。一起毕业的同学都选择去了条件比较好的县城,她知道自己的家乡缺老师,便选择回到帮辛乡。“我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培养好家乡的孩子们。”格桑德吉说。

从墨脱到帮辛,没有公路,小道步行需要整整两天。那时,帮辛乡小学有四分之三的孩子都是住校生,所需物资都要老师自己背回来。生活上的困难可以找到解决办法,但最难的还是“劝学”。

格桑德吉说,因为过于封闭,很多家长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让孩子们从小就务农、做背夫。孩子们不了解读书的重要性,也经常偷偷跑回家。几十人的班级,有时跑得只剩下几个人。

2013年,墨脱公路通车,墨脱的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格桑德吉说,孩子们也开始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近年来,我区教育投入大幅增加,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校标准化建设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融入课堂,墨脱教育初步实现了在办学经费投入、硬件设施等方面的有效提升。

“墨脱公路通车后,县里引进了不少内地的老师,现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先进,学校的硬件设施一应俱全,家长对教育的态度更是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开始主动关心孩子的学业了。”格桑德吉说。

“我相信,教育是改变命运的重要基石。现在我又从事教育事业,希望我的学生们,在党和国家提供的良好教育环境下,都能有自己更加广阔的天地。”格桑德吉憧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