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1年05月25日

错那县浪坡乡汤乌村村民次仁旦达:

“守好祖国边境的一草一木”

本报记者 段敏

“那才是我们的家,我们一定要回去。”1965年,9岁的次仁旦达跟外公旦曲从印度回归故乡错那县时,外公对他说的话, 令他至今记忆犹新。

回到错那县后,次仁旦达和外公被安排在浪坡县曲拿村居住,略懂医学药理的次仁旦达,成了一名赤脚医生。

1973年,曲拿村推荐次仁旦达参加错那县组织的医务培训。这次培训,他视之为党和政府对他的关心关怀,格外珍惜与感激。随即,他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于1974 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后,次仁旦达的思想觉悟和工作热情更高了。“给我们看病,耽误了他外出务工的机会,但他从不抱怨,总是耐心地为我们看病。我们生病时,他随叫随到,真的很敬业。”对于次仁旦达,曲拿村群众洛桑措姆这样评价。

洛桑措姆忘不了,1998年她突发急性阑尾炎时,是次仁旦达挽救了她的生命。她说:“当时,县医院的医生说,如果不是病发时处理及时,我可能在去医院的路上就没命了。”

在珍惜培训机会的同时,次仁旦达坚持自学,努力提高医术,竭诚为群众服务。他把当村医这件事,视为党和政府对他的认可,因此格外珍惜村医这份“荣誉”。他不仅自己感党恩,还教育子女和身边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后,次仁旦达被选为宣讲员。他经常结合自己的经历教育群众,他说:“我经常给大家讲,这里是祖国的边境,我们住在边境上,守边是我们的责任。这里是我们的家园,党和政府的政策这么好,我们一定要建设好家园。”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边境群众的生产生活,次仁旦达说:“新建的‘小康房’,我们只需出造价的20%,剩余的80%全部由国家出。这样的关怀到哪里去找?”

次仁旦达现在住的藏式小院,占地面积200多平米,上下两层,共11间房。“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们住上了‘安居房’,现在又住上了‘小康房’。”他说:“‘小康房’我只出了9万元,剩余的都是国家出的。每家每户都一样,党的恩情我们永远忘不了。”

次仁旦达始终以守边为己任,1975年至1998年,他一直是曲拿村民兵队队长。他说:“今年,我65岁了,但我还能走,我要继续放牧守边。”

曲拿村、汤乌村海拔高,边境线长,巡逻时经常要翻越雪山草地。放牧守边数十载,次仁旦达已记不清自己穿坏了多少双鞋子,脚上磨出的水泡破了挑,挑了又起,脚底已经长出了厚厚的茧子。“村里其他群众也一样,常年放牧守边,谁脚上还不长几个茧子。”次仁旦达说:“边境群众爱党、爱国,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给玉麦乡群众回信后,大伙儿的守边热情和积极性更高了,都说习近平总书记这么关心边境群众的生产生活,一定要好好干,才能对得起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关怀。”

今年,次仁旦达被选为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员,到拉萨参加了相关培训。他说:“参加培训后,我对党史、对党带领我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历史更熟悉了。我一定把党的光荣历史,为群众讲深、讲透,教育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幸福家园,守护好祖国边境的一草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