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1年05月19日

血脉交融 守望相助

—写在《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实施一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唐启胜 王菲

《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简称《条例》)于2020年1月11日由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20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一年来,这部贯彻中央要求、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宪法精神、彰显西藏特色、体现人民意志的重要法规深刻融入西藏各族儿女的交往交流之中,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更加深入人心,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温馨画面遍布雪域高原的各个角落。

良法顺应民心民意

民族团结是西藏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像阳光雨露,滋养着雪域高原各族儿女。

5月,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如期在拉萨河南岸的慈觉林西藏文化旅游创意园区开演,前来观看的观众络绎不绝,他们遥想着1300多年前唐蕃联姻的传奇故事,循着文成公主的足迹,聆听汉藏和美的动人诗篇。

在比如县茶曲乡,位于怒江边上的文成公主广场壁画雕塑,记录着文成公主带来的工匠教授当地百姓种植作物、改进工具的历史场景,述说着汉藏友好的动人故事。

民族团结的种子,千年前就已经撒下;民族团结的故事,始终传唱不衰。

李广辉是甘肃张掖人,父母早亡,由姐姐养大,一直在建筑工地上打工。后来,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江洛康萨社区工地,李广辉认识了藏族姑娘德吉,并结了婚。“我的家人都在这里,西藏就是我的家!”

2014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的江洛康萨社区,共有藏、汉、回、蒙古等13个民族的群众共同生活,有藏汉家庭97户。李广辉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血脉交融,守望相助,民族团结早已像巍峨耸立的喜马拉雅山一样,牢牢扎根在西藏人民的心间;像雄浑浩荡的雅鲁藏布江一样,流淌在西藏各族群众的血脉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西藏工作,深切关怀西藏人民,为西藏工作把舵定向、谋篇布局,西藏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自治区成立50周年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重要指示,自治区党委、政府始终围绕民族团结工作,着力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的创建工作,全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持续稳步推进。

“通过制定《条例》,把党的十八大以来区党委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和重大成果,用地方性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长期坚持,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满足了各族儿女的共同期盼,开启了西藏民族团结进步的新征程。”自治区人大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多吉次仁表示。

法规落实有力有效

“要坚持一视同仁、一断于法,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

“《条例》明确了责任主体的重点工作、全社会协同参与的要求、丰富的创建形式、综合保障和法律责任,必须全社会各方面、各系统各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密切配合、共同推进。” 多吉次仁说,《条例》的执行,要结合本地本系统实际,注重法律与政策有机结合,不断丰富创建内容、形式、载体和举措,找准创建工作、创建活动与社会心理的契合点、与民族情感的共鸣点、与地域特色和群众切身利益的结合点,从而实事求是、扎实有效地组织开展模范区创建各项工作。

在拉萨市河坝林社区辖区内,生活着藏族、汉族、回族、白族、维吾尔族等民族群众,对于如何维持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社区的和谐稳定,居委会副主任帕都玛深有感触,“社区每年在‘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3·28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等节点,以发放宣传手册、张贴宣传标语等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群众加强民族团结意识。”并将民族团结进步纳入村规民约。

一年来,我区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作用,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倾听基层意见、借鉴有益经验,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规划和实施方案,建立完善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模范创建等方面的工作措施,进一步明确可操作、可执行的具体规范,保证《条例》有效实施。

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江洛康萨社区,便民服务大厅、民族团结进步走廊、民俗活动中心、民族艺术培训班等成为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力载体。

民族团结根深叶茂

做泡菜、做月饼、舞龙舞狮,这一传统在昌都市洛隆县硕督镇延续了上百年。

硕督镇民族融合的事例最早要追溯到清代。1910年,四川总督赵尔丰的一支部队因故滞留在当时的硕督宗,部分官兵与当地百姓互通婚姻,同时还留下很多汉族的生活习惯。

最近的一次硕督人与其他民族大范围接触,还是在十八军进藏时。1950年11月,十八军在解放昌都后,154团的一营就驻扎在现在的硕督镇。

“当时的十八军就驻扎在村子外的空地上,开荒地种蔬菜,到收获时还给我们送了很多。” 邓巴阿尼,十八军驻扎硕督镇时,他才5岁。解放军的可敬可爱,让他记了一辈子。

我们依然能够看到,当年的十八军宿营地就在村口,旁边就是十八军开辟出来的土地。将近300亩的土地上,上百棵硕大的柳树昂然挺立。昔日的荒地变成了沃土,滋养着硕督百姓。

“《条例》的落实关键在基层,创建的主体也在基层,因此要坚持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让每个人都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的一份子。” 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书记赵树明的一番话,正是硕督镇民族团结的注脚。

硕督民族团结树、十八军宿营地、清代汉墓群、狮子舞,一项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珍贵记忆,还在诠释着民族团结的生动内涵。

今天,硕督镇的民族团结树仍然枝繁叶茂,生机勃勃。10岁的斯朗央金说,和她一起玩的小朋友,有藏族、汉族、回族、土家族、门巴族,大家都是好朋友,都是一家人!

“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 岁岁相守,朝朝相助。如今的雪域高原,各族儿女同呼吸、共命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