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1年05月18日

引领脱贫群众迈上新征程

—那曲市脱贫攻坚工作见闻

本报记者 万靖

近年来,那曲全市上下团结一心、精诚协作,继承和弘扬“老西藏精神”和“那曲精神”,攻坚克难,完成消除绝对贫困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易地搬迁住新居

“以前我们一家7口人住在4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现在没花一分钱,就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还在搬迁点扶贫加工厂找到了工作,有了稳定收入。如果不是党和政府的帮扶,我这辈子都不可能享受到如今的好生活。” 搬进那曲市巴青县集中搬迁安置点的新家,拉加的幸福溢于言表,“住在县城附近,柏油马路通到家门口,出行方便,生活便捷,就医、购物、孩子上学,全都不用愁。”

那曲市扶贫办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十三五”期间,全市规划易地扶贫搬迁12654户50335人,所有搬迁户通过与扶贫产业项目和乡村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实现了产业全覆盖,累计实现产业增收1.3亿元;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累计投入11.47亿元配套实施“水电路讯文教卫”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569个,基本满足搬迁群众入住条件。

如今的那曲,在最具有现代气息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栋栋具有地域特色的安置房错落有致,一条条硬化平坦的道路纵横相连,一盏盏明亮的路灯矗立路边,一家家繁忙的扶贫车间紧张运营。从全市贫困到全面小康,从帐篷到楼房,从放牧到务工,从牧区到城镇,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变成了现实。

“扶智”“扶志”显实效

申扎县贫困户强巴曾是整日混迹茶馆酒吧、不学无术的“浪子”,通过志智双扶,转变了思想观念,学会了汽修,在自身努力和政策扶持下,2020年开了一家汽车修理厂;

尼玛县吉瓦乡贫困户桑旦康珠自学汉语,组建施工队,带领20余人揽项目、找活干,2018年实现纯收入19万余元,2019年又在县城投资14万元建起了洗车场,实现了从“打工妹”到“女老板”的华丽转身;

巴青县拉西镇贫困户次仁琼宗本着“日子再难也要让孩子读书,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靠自己辛勤劳动,供养出3个大学生。

在那曲,通过农牧民群众自身思想转变走向脱贫致富路的事迹比比皆是。近年来,那曲市大力开展新旧西藏对比、“比学赶帮超”、移风易俗活动,教育引导群众从思想深处拔掉“穷根”、树立主体意识;发挥乡镇干部、驻村工作队、农牧民宣讲员力量,通过大喇叭、流动宣传车、微信、抖音等方式对全市所有乡镇、村(居)持续开展脱贫攻坚政策、脱贫典型经常性宣传教育,不断强化群众脱贫致富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明白幸福是双手干出来的,坚定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把“我脱贫、我致富、我光荣”等活动纳入“四讲四爱”内容,使广大农牧民群众进一步在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开展“讲好身边脱贫故事”活动,进一步提升基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成果,有效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深化“引导宗教消费、助推脱贫攻坚”主题教育活动,面向贫困群众广泛宣讲党的惠民利民、脱贫攻坚和宗教政策,帮助贫困群众在生产生活上想出路、定规划,组织开展“锅庄比赛”“红歌大家唱”等精神文化活动,有效激发了贫困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转移就业促增收

旦巴是索县江达乡人,过去因缺乏技能,致富门路受限,2015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多亏党的各项惠民政策,我才有了今天的好生活。”为了让旦巴一家能完全拔掉“穷根”,县、乡两级党委、政府推荐旦巴到拉萨市接受装载机驾驶技能培训。培训回来后,旦巴通过扶贫小额信贷购买了一辆二手装载机,在家附近的建筑工地上工作。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旦巴夫妇还在村里开了一家藏餐馆,并于2018年实现脱贫摘帽。如今,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近年来,那曲市正确处理好农牧民城镇就业和就近就便、不离乡不离土、能干会干的关系,通过技能培训,再通过转移就业,把贫困人口推向市场,实现“凭本事吃饭、靠勤劳致富”;研究制定《那曲市农牧民转移就业工作考核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培训补助资金、监督检查、绩效管理等制度,推进“互联网+人社”信息化平台建设,拓展那曲人社手机APP功能,及时更新维护“一库六册”,实现线上线下同步,确保了全市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等信息数据的精准可靠;加大贫困人口职业教育力度,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培训4.4万人次,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6.51万人次,增收16.35亿余元。

那曲市委书记敖刘全介绍说,当前,那曲市正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持续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特别是做好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做到不脱钩、不脱节、不断档,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