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1年05月03日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绽放青春绚丽之花

侯欣 陈国辉

近期,电视剧《觉醒年代》在广大青年观众中赢得了一片叫好声。这部影片成功地刻画了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等为代表的青年群像,以其朝气蓬勃、忧国忧民、追求真理的精神风貌感召着新时代青年。剧中,在民族危难之际,广大进步青年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挺身而出,为后人留下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也成为广大青年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剧外,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广大青年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踊跃投身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不畏艰险、冲锋在前、真情奉献,展现了当代中国青年的担当精神,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发展的先锋。100年来,爱国主义是一面引领青年奋进的旗帜,始终激励着青年一代奋发有为、投身于火热的社会进步事业。在新时代,广大青年要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把个人理想、奋斗、事业熔铸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伟业中。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突出强调爱国主义情怀的培育。特别是在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教育引导学生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献国家。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这为新时代加强青年爱国主义教育、厚植青年爱国主义情怀提供了根本遵循。广大青年要牢记嘱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真情奉献、挥洒汗水,接续奋斗、同心筑梦。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着力点。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国家的发展,也有个人的体验,还有从家庭到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始终把内化与外化、精神与行为统一起来。因此,我们要促使广大青年提高爱国认知、培养爱国热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做到知、情、志、行的统一。通过爱国主义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而头脑,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提高青年的爱国认知;通过大众媒体宣传、先进典型引领、优秀作品创作等方式,营造浓厚的爱国氛围,培养青年的爱国热情;通过学习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奋斗史,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形成的必然性,引导青年砥砺强国之志;通过广泛开展党团日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参观英雄纪念馆、博物馆等,发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情民情、时代责任,实践报国之行。

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法律政策体系是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机制保障。爱国绝不是空喊口号,必须将其内容和精神贯穿于国家的法律法规中。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维护国歌的尊严,增强国民的国家观念,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为了加强对英雄烈士的保护,传承和弘扬英雄烈士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制定了《英雄烈士保护法》。爱国绝不是空喊口号,必须将其内容和精神体现到各行各业的行规中。2018年教育部印发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对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以及幼儿园教师均提出了“自觉爱国守法”的要求,军人更是将“誓死保卫祖国”作为誓词。将爱国主义精神融入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中,可以让人们尤其是青年知晓爱国主义的标准和规范,真正把爱国、强国、报国的情感认同转化为实践认同、行为习惯。事实证明,有了制度保障,强化刚性约束,能更好地促进人们知、信、行的有机统一。法规制度的引导,必将更好地将爱国主义情怀植入灵魂,化为内心的道德定律、外在的行为自觉。

100年前,《新青年》杂志疾呼要创造出那“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的自觉奋斗的青年,来寻求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100年后,我们通过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努力成为学识广博、底蕴深厚、身心健康、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接续奋斗,在更广阔的天地中书写青春华章。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定能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不断奉献祖国、奉献人民,在激情奋斗中绽放青春光芒,努力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作者单位分别为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省黔东南州社科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