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1年03月30日

传承红色基因 不忘初心使命

—寻迹自治区农科院将军楼、礼堂

图为位于西藏自治区农科院院内的礼堂旧址。 本报记者 丹增朗赛 摄

本报记者 丹增朗赛

在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院内有两栋翻新过的仿苏式建筑,这是自治区农科院将军楼和礼堂。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农业研究所政工人事科负责人杨芳告诉记者,这栋将军楼曾作为老干部活动中心,如今,它们已成为红色文化遗迹保护建筑。

关于这两栋楼的历史已无从考证,但是在那些艰苦岁月里,为西藏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作出重要贡献的西藏第一批广大科研工作人员的事迹却不曾被忘记。他们扎根西藏基层,一方面宣传科学知识,培训科技人员,一方面做调查研究,收集第一手资料,他们在世界屋脊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树起了一座又一座丰碑。

在旧西藏,噶厦政府明确规定人在法律上的不平等地位,农奴的人权被摧残、被剥夺。对于当时的西藏人民来说,能够吃上一顿饱饭是做梦都不敢想象的事情,由于故步自封,农业发展更是停滞不前。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主席指示进藏部队:“进军西藏、不给当地老百姓征派粮食,不增加群众负担和乌拉差役。”

1951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拉萨城后,当时西藏噶厦政府上层反动势力极力阻挠人民解放军购买粮食,他们扬言要把解放军饿死、饿跑。在严峻的生存环境里,广大指战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和平解放西藏、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发展交通、文教、卫生、科技事业的重大意义。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为此,人民解放军从西藏地方政府用4万银圆的高价买下了拉萨西郊罗堆林卡的一块荒地,进行耕种。寒冬腊月、冰风刺骨,指战员们在荆棘丛生、砾石满地的河滩地上开始了艰苦劳作。

此时此刻站在这片土地上,似乎能听到当时十八军政委谭冠三在开荒生产动员大会上铿锵有力的发言:“开荒生产是我们在西藏长期的、经常的政治任务和战斗任务。”他号召全军,发扬既是战斗队,又是生产队,更是工作队的光荣传统,打好开荒生产这一政治仗,为人民解放军彻底在西藏站稳脚跟,建设西藏、保卫边疆出力。

走进农科院内,如今大楼林立,不仅设有农业研究所、畜牧兽医研究所、蔬菜研究所,还有农业农村部九个重点测试之一的中心实验室,但是在当时那个年代,硬件设施差、环境艰苦,解放军战士和许许多多科研工作者开赴拉萨西郊,在一片河滩地上开始了西藏有史以来大规模的开荒活动,他们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仅用17天的时间,就开垦出了2300多亩土地,为西藏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资料显示,在开垦出的2300多亩土地上,第二年除了收获了10多万公斤青稞、小麦、豌豆、蚕豆等,还收获了上百万公斤蔬菜。截至1952年6月底,解放军战士和广大科研工作者共开垦荒地3000多亩。

当时,中央先后派来科学工作队和医疗卫生队等,并调来一批农业、畜牧业、林业、气象、水利等专业科技人员进藏。1952年,在国家派出的科学考察队农业组科学家的大力支持下,于当年7月1日创建了西藏农业有史以来第一个自然科学专业研究机构——拉萨七一农业技术试验场,又称“七一农场”,也是西藏第一个现代化农场。

这个农业试验场不仅为当时西藏农业生产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同时,还把先进的农业技术试验成果传遍西藏各地,更是对上层反动势力妄图破坏民族团结、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重重一击。

那些奔赴祖国边陲,为边远地区科学事业而献身的革命前辈,是无私的、是伟大的、是值得被世人铭记的,他们都是“老西藏精神”的体现,如今更有许多科技人员浩浩荡荡来到这高原上,继续发扬着这种光荣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