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1年03月25日

正气留千古 肝胆映河山

图为那曲烈士陵园内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本报记者 徐杨 摄

本报记者 徐杨

西藏那曲,平均海拔4500米,高寒缺氧,气候干燥,被称为“生命禁区”。

虽然气候恶劣,却并不影响那曲的美。雄伟的唐古拉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和昆仑山脉犹如三位长者一般,将那曲拥入怀中,并赋予了它不一样的山河景致:雪山峻岭,巍峨连绵;冰川溪流,蜿蜒纵横。辽阔的羌塘草原上,是牦牛、羊群和野生动物的天堂。

如今的那曲人民生活幸福,欢声笑语散落在草原各处。但是,人们也没有忘记那些曾为那曲革命事业和西藏人民幸福生活献出宝贵生命的先驱和英烈们,以及他们在羌塘大地上留下的“红色印迹”,他们的故事在这里永世流传。

为找寻那一段红色记忆,记者来到了位于那曲市色尼区的那曲烈士陵园。那曲烈士陵园始建于1963年,安葬着为解放那曲和平息叛乱献出宝贵生命的710位烈士,其中无名烈士81人。

陵园位置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4217平方米,陵园大门庄严肃穆,门口上方牌匾刻有“那曲烈士陵园”六个金色大字,门两侧分别用藏汉文雕刻着“缅怀革命先烈”“继承光荣传统”,四周由白色石砌围墙环绕。推开大门步入陵园,立刻被园中央那座高大纪念碑所吸引,石碑正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烫金大字,正上方雕琢一枚微微凸起的红色五角星,碑座四周是内外两层表面雕有精致花纹的护栏,石碑背面刻有牺牲烈士英名录。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站在高大的纪念碑前,让人不禁感慨万千,是什么样的精神,让这群当年风华正茂的革命战士不畏藏北高原的恶劣气候和艰苦条件,留在这里守护建设祖国边疆?

在陵园负责人旺姆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位于陵园内西侧的陈列馆。展馆内通过和平解放、平叛改革、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四个历史阶段,向世人展示了革命先烈为了那曲和平解放、民主改革、发展建设作出的努力。一张张鲜活生动的照片、一件件英烈们的生前用品,如同一幕幕历史画卷,让人一下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人民解放军和各族干部群众为了解放西藏、建设西藏,表现出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让人赞叹、令人鼓舞。

展品里有三张照片让人印象深刻,分别记录着进藏解放军为建设青藏、川藏公路凿山碎石的场景、为藏族同胞看病的场景以及筑路部队在户外风餐露宿的场景。1954年5月11日,按照党中央“一面进军,一面建设”的方针,慕生忠、任启明率领军民开始修建青藏公路,他们卧冰雪、斗严寒,征服重重天险,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11月11日终于将公路修到了那曲。同年12月25日,青藏、川藏公路全线贯通,标志着西藏从此结束了没有现代化公路交通的历史,祖国内地沟通西藏的交通大动脉正式贯通。为了这一伟大事业,680名青藏公路筑路者英勇捐躯。

天路入云端、雪域铸忠魂,多少年轻的生命献给了筑路事业,在他们的感召下,两条“天路”如玉带般飘过雪山之巅、跨过泥潭,最终将边疆和内地紧紧系在一起。

陈列馆里的一件件展品,就像一本厚重的历史教科书,记录着为了西藏繁荣稳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烈,草原英雄布德、优秀县委书记论白、森林公安罗布玉杰……他们是祖国和人民的忠诚战士,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雪域高原不会忘记,那曲人民更不会忘记。

走出陈列馆,来到陵园东侧,这里安息着710名为了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牺牲的烈士。一部分墓碑上刻着“无名烈士之墓”几个红色大字,他们虽然没有将自己的名字留下,却已把红色革命精神的种子撒在了这片热土上。

将要离开陵园之际,转身望去,烈士纪念碑犹如一名手握钢枪的革命战士,笔直地站立在漫天雪花飞舞的陵园中,一旁710位“革命战士”似乎是在列队待命,决心守护祖国的每一寸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