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1年03月21日

戍守藏南边防的不朽丰碑

本报记者 徐杨

距离山南市区东南方向不到300公里,有一处叫作斗玉乡的地方,是山南市唯一的珞巴族群聚居地。这里一直流传着一个有关“将军崖”的故事,当年西藏军区司令员张贵荣前来视察“三陇”公路建设时,因过度劳累、心脏病突发,殉职于此。后人为寄思缅怀,在他殉职的地方立碑纪念。

从斗玉村出发,沿着绵亘蜿蜒的219国道行进,经过约15分钟车程,便抵达“将军崖”,张贵荣烈士纪念碑就矗立于公路旁。

张贵荣烈士纪念碑坐北朝南,建于“将军崖”脚下、219国道旁。纪念碑整体由碑体、底座和石砌护栏组成。主碑碑体高3.5米、宽1.8米,用水泥筑成。上方中央铸有一枚红色立体五角星,碑正中竖刻“张贵荣烈士永垂不朽”九个红色大字,两侧用小字分别刻有司令员殉职时间、立碑单位、日期等内容。主碑下方立有两块削角方形矮碑,矮碑下面是横卧于地面的一块长方形大理石底座,上书“永垂不朽”四个鲜红大字。纪念碑和碑座整体被表面雕有精致花纹的大理石护栏所包裹,护栏中间设有三级台阶,供前来祭奠的人瞻仰献花。

据同行的斗玉乡乡长扎西央金介绍,每当有部队从纪念碑前路过,都会送上花圈或点上香烟祭奠。今年25岁的何松柏是斗玉乡的一名边防民警,2018年分配来到这里。他说,每逢“八一”建军节等节日,单位都会组织干警前来扫墓,还会组织新来的干警学习张贵荣烈士生前的感人事迹,让广大干警更加坚定了驻守祖国边防、维护西藏和平稳定的决心。

在斗玉村党支部书记白久的带领下,记者一行踏上1984年张贵荣边防检查时走过的道路。路宽约半米的羊肠小道一侧是杂草丛生的高山,另一侧是四五十米的深渊,道路十分崎岖,山坡生长出来的树枝、杂草让小路变得更加狭窄,稍不留神,就有跌落的危险。白久说,这个地方当地人用藏语称为“洛马央”,意思是“狭窄的悬崖”,张贵荣殉职后,人们便将这里改名为“将军崖”。当年,张贵荣从这里经过,路面都是积雪,带病工作的他只好拉着马尾巴前行,下面是激流中的雄曲河,比现在凶险得多。

今年58岁的欧珠,当时是西藏军区某边防连副连长,张贵荣殉职前便是要去他当年所在的连队视察从三安曲林乡到陇站公路建设情况。

在欧珠记忆里,那时连队里绝大部分困难都与“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边防部队工作环境恶劣、物资稀缺,吃、穿、用全靠人背马驮,连队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条路便是那条羊肠小道,运送一次生活物资要吃上一年,到团里开会和外地出差也是难题,曾经有一名连队指导员要到团里开会,因抄近路掉到河里牺牲了……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 比起补给短缺和路况带来的危险,更让战士们难以忍受的是来自内心的孤独和对亲人的思念。由于路况差,往家里寄一封信往往要等上半年才能收到回复,报纸和书刊更是几个月才能收到一期。修路,成为驻守在这里的边防战士期盼的一件大事。

1984年1月15日,天气异常寒冷,连队突然接到上级通知,司令员张贵荣要来视察“三陇”公路建设情况。听到这个消息,战士们兴奋不已,连队抓紧时间准备当天的迎接工作。一直等到下午三点钟左右,一名跟随司令员前来视察工作的连长,气喘吁吁地赶到连里,嘴里只说了一句话,而这句话时至今日仍然让欧珠印象深刻:“司令员不行了!”简单的几个字,对边防战士们来说却如同晴天霹雳。

“我跟连里的一名医生骑上马迅速出发,路上医生骑得慢,我就先背上药箱和连里最后一袋氧气,用了不到半小时,先到了将军崖。”欧珠回忆说,“抵达后,我迅速将氧气管塞入司令员鼻中,医生赶到后,对司令员进行了进一步抢救,氧气袋中的氧气耗尽,医生接着对司令员进行了人工呼吸。抢救工作一直持续到夜里八点半左右,医生最后说实在没有办法了,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大家悲痛不已,仿佛身边一切都变得黯淡无光,花草和树木也在凛冽的寒风中不停摇摆,如在哭泣一般。”

张贵荣殉职的第二年,“三陇”公路终于通了车, 可以开车直接把物资运到连里,战士们出差、开会从连里开车到团里只需要几个小时。驻守在此的边防战士再也不必为吃、穿、用和运输难的问题犯愁了。2014年,“三陇”公路全部铺设了水泥,如今的“三陇”公路作为219国道的一部分,成为贯穿周边乡村间的重要路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