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10月19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有感

郝俊杰 刘建锋 董珍

“太阳的光辉遮不住,真理的光芒扑不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以下简称“第三卷”)生动记录和总结了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的伟大实践,集中展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智慧方案,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我们必须在精读习近平总书记著作上下大功夫,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才能真正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才能真正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一、第三卷彰显着时代的活力

第三卷闪耀着鲜明的时代活力。一是准确把握了新时代的特征。第三卷开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开宗明义,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强调新时代的特征“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二是准确把握了世界发展趋势。《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详细地论述了“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领导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反映了21世纪发展理念,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三是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针对性地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标志着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新水平。

第三卷深刻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恩格斯曾明确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第三卷集中阐释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本质上是对新时代中外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规律性认识的科学总结,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在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政党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重大现实和理论问题,创造性地探索和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规律,把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同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很好地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二、第三卷彰显着实践的张力

第三卷忠实地记录了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对鲜活的实践经验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并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实践第一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回顾第三卷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基本脉络的阐释,可以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发展过程。实践性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鲜明特征。

善于总结经验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第三卷中的多篇文章都清楚地阐释了这一问题。如在指导思想上,《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一篇中强调:“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各项工作中毫不动摇、百折不挠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打任何折扣,不耍任何小聪明,不搞任何小动作。”在政治上,《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求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在制度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强调实现了“两大奇迹”: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在经济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一篇大文章,既是一个重大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实践课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迫切要求。”在国际上,《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指出:“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第三卷彰显着人民的向心力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持“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体现着人民的向心力。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同样也离不开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党始终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把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逻辑起点,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如《我们的目标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强调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强调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舆论导向;《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等。

历史证明,没有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就,也不可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是党和人民群众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作者单位分别为重庆化工职业学院宣传部、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化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