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9月17日

王福春:

“我的镜头一直没有离开过铁路”

本报记者 郑璐

在“以美扶智——中国美术馆脱贫攻坚美术作品展”中,一幅名为《火车上的中国人》的摄影作品映入眼帘。记者认识了该作品作者王福春——一位和蔼的、年近80岁高龄的老人。

王福春是北京公益摄影协会副主席,也是铁路运输系统的一名自由摄影人。他告诉记者:“我庆幸自己一拿起相机就坐上了时代的列车。一路走来,拍下了铁路上奔腾的吞云吐雾的老蒸汽机车和车厢里的中国人,也拍下了今天现代化的高铁和动车车厢里的新时代中国人。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铁路飞速发展的变迁。”

王福春讲起2007年进藏拍摄的情景。

“西藏,那片神秘的净土,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我多年梦想的地方。虽患有严重的冠心病、高血压,到医院检查身体的时候,医生建议我住院,一听我要去西藏,更是大吃一惊,说太危险,但是这些终究没能挡住我进藏的脚步。”

2007年,王福春踏上了北京至拉萨的火车,开始天路寻梦之旅。中途他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血压居高不下,还一度住进了格尔木解放军医院。“经过一周的吸氧、输液和调整心肌供血,高反明显好转,我再次踏上去拉萨的列车,兴奋不已。”

一路上,那一双双穿透心灵的明亮眼睛——或来自慈祥的老人,或是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伴着洁白的哈达、动听的歌声,王福春被这一切深深感动着。唯有用镜头专注拍摄,才能不负此行。“当列车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时,我竟然没有任何不适。从格尔木至拉萨,不知疲惫地一次次往返,穿过一节节车厢,捕捉一个个让我感动的瞬间。”

第二次走青藏线时,已是初冬时节。虽患有感冒,但是由于对青藏高原的热爱,王福春凭着第一次进藏的经历,壮着胆子启程。他说:“那些日子,看到大包小包的货物与人同载时,让我忘掉自己已是60多岁的老人。青藏铁路,是几代人的夙愿,经过了艰难曲折的历程,终于在2006年通车了。这是藏汉民族交融交流的天路,是一条承载着文明和机遇的希望之路。”

王福春说,现在,每当翻阅这些当年拍下的照片时,总是感慨万千。既有辛酸,也有喜悦。这些照片,如同远去的蒸汽火车,一去不复返,成为永久的记忆。“我爱这些火车,在这里,尽情地享受着别样的风景。一想起之前的经历,感激之情便油然而生。总想再次去坐火车,不仅为了拍照,更是寻找那现代都市无法遇见的风景和久违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