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9月17日

唯有深入 方能共情

—雕塑《孔繁森》背后的故事

本报记者 郑璐

头顶大檐帽、身着皮夹克、外披棉大衣、脚踏厚靴子。他曾两次进藏并扎根高原,跨高山、涉深谷、过草原、访藏胞,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论在青藏高原,还是在齐鲁大地,他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

近日,记者来到中国美术馆。在“以美扶智——中国美术馆脱贫攻坚美术作品展”中,一尊名为《孔繁森》的铸铜雕塑尤为吸睛。雕塑的作者是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雕塑家吴为山,他笑容随和,留着飘逸的齐肩长发。

吴为山向记者讲起《孔繁森》背后的故事。他说,创作这尊雕塑,不仅是为了树立孔繁森的人物形象,更想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把雪域高原艰苦环境以及援藏干部帮助百姓脱贫、为人民服务的故事通过美术作品表达出来。“这尊雕塑,通过孔繁森的着装可以反映出高原的寒冷艰苦。西藏阿里,遥远、偏僻,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八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袄。这曾是孔繁森同志生活、工作的环境,他在风雪交加的天气里奔走,全心全意帮助当地百姓,为人民的幸福生活作出贡献。”

“我曾去过几次西藏,那里常年高寒缺氧,工作、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不过,最让我感动的是生活在那里的百姓,淳朴、乐观、坚强,脸上总是充满了笑容。他们为我献上洁白的哈达时,虽然说了只言片语,但总能让我感动得落泪。”吴为山告诉记者,唯有深入到一片土地,细观一人一眸一笑、一土一草一木,才能真切感受到当地的生活,才会产生共情,从而创作出真实感人、接地气的作品。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这句话是西藏人民对孔繁森至高的评价。

吴为山说,雕塑《孔繁森》只是一个缩影。这些年,一批又一批的援藏干部,带着对西藏人民的深情厚谊,奔赴雪域高原,帮助西藏人民扶智、扶志、扶贫、脱贫,谱写着一曲曲荡气回肠的亲情之歌。“雕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承载的是中国精神。作为一名艺术家,我愿用艺术和美创作出更多精品力作,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西藏故事。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这就是一个现实可感的、有温度的文化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