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9月02日

用忠诚书写初心

—记巴青县江绵乡党员扎西达杰

本报记者 万靖

“在巴青县江绵乡7村,有一名老党员扎西达杰,他在自己家里开了一间免费的纪念馆,馆内收藏物共达400余件,其中毛主席纪念物品有300余件,50年代牧区生产生活纪念物品30余件……”交谈中,巴青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冯硕果向记者介绍了江绵乡的一位“奇人”。

带着满心的敬佩和好奇,记者一行驱车来到了江绵乡。

一下车,两间老旧的藏式土坯砖房便赫然出现在眼前,“这就是扎西达杰老人的家了。”带着记者一行前来采访的江绵乡党委书记王东告诉记者。

从外观上看,这座房子并没有突出和显赫的地方,甚至有一丝简陋,王东却说这是扎西达杰几十年的心血。

就在此时,扎西达杰揭开门帘走出来,热情地欢迎大家的到来。扎西达杰高高瘦瘦,紫棠色面颊,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在扎西达杰的带领下,我们爬上了一个铁架搭建的楼梯,转角走进了“记忆里的珍珠”(纪念馆的名字),眼前的一切震惊了所有参观者。

金色相框裱好的毛主席画像、毛主席著作和相关书籍等整齐地陈列在玻璃展柜里,满满当当围了屋子一圈,按照类别精心保存。参观者都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安静地瞻仰着每一件展品。

“这还有一间屋子,你们也看看吧。”推开木门,在开灯的一瞬间,所有人不禁感叹出声。墙壁上、梁柱上、地上……次第有序地摆放了很多传统牧业生产生活的工具及物品,并一一细心地标注了名称。

“这是舂青稞的石磨,这是手工制作的玩具枪,这是木凳子……”扎西达杰老人介绍道,“这是用来打猎的,放在地上,当动物经过时,一扯绳子就把它的脚捆住了。”扎西达杰取下一个结构相对复杂的木式物件,亲自做着演示,将手里的铁锤当作动物的腿,铁锤柄一放到木板上,板子立起来,绳子就快速地缩小到铁锤柄大小并牢牢地将其系紧……一幅古老游牧民族狩猎画卷瞬间展现在眼前。

看我们参观得津津有味,老人也开始讲起了展品背后的故事。

“我父亲在解放军进藏时做过向导,土改时期就是进步人士了,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经常教育我们,只有共产党的光辉可以照亮我们牧民的生活,只有跟着党走、忠于党,我们的日子才会和平、幸福。所以在父亲的影响下,我从参军就开始收集和毛主席相关的纪念品。”扎西达杰还在父亲面前立下了“一生忠于党”的庄严承诺。

聊着聊着,一行人来到了扎西达杰一家居住的屋子。这间阴暗的屋子只有纪念馆一半的面积,拥挤的空间不禁让人担心他们家里人平时的生活。

相比我们的担忧,扎西达杰却很豁达:“民主改革前,我和父母姐妹共6人挤在不到20平米的破旧黑帐篷里,还要时常搬家,居无定所,收藏的一些物品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民主改革后,家里条件好了,有了房子,有了土地,再也不用过颠沛流离的生活。”为了铭记党的恩情,扎西达杰选择将更宽敞、装饰更好的房子腾出来作为纪念馆,一家人搬到相对简陋的房子里居住,但他始终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帮助支持与自己的努力下,生活条件一定会得到改善,纪念馆也会建设得更好。

“是党带给了我们新生,赋予了我们生而为人的权利,我做的这些,远不能报答党的恩情”,扎西达杰一边说着一边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这是巴青县党员交流群,我是群主,我经常会在里面发送反映新旧西藏生活的对比图片和宣传党的政策,让大家特别是年轻党员明白,今天的好生活是党给我们的。”扎西达杰走访联系了10个乡镇156个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合力组建了农牧民党员交流群,群里现有党员194名。

“关键时刻,我们这个群发挥了很大作用”,扎西达杰向记者讲起了这么一段故事,言语中透露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自豪:2019年年初,巴青县连续下了多场大雪,大雪封路,交通受阻,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扎西达杰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召集了58名党员,协助救援人员一起铲雪,疏通道路。

“铲雪的时候,铲雪工具断了、坏了的情况很多。”考虑到实用性,扎西达杰自费购置了170把铁锹捐给救援人员。

在将铁锹送到当时的巴青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蒲承波手里时,蒲承波热泪盈眶:“党员扎西达杰的热心举动不仅感染了我,还感动和带动着许多农牧民党员,真的很感激……”对于蒲承波的感谢,扎西达杰只是憨厚地一笑,握了握他的手就转身离开了。

“这不算什么,作为一名党员,就是要守好自己的初心,为人民群众多作贡献。”扎西达杰一直用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为了助力脱贫攻坚,他还主动帮助有困难的村民,平时的积蓄除了维持家里的开支外,几乎全部拿出来捐赠给了贫困群众。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扎西达杰已然成为了羌塘草原上一面流动的党旗。在他的感染下,越来越多的党员群众加入到了友善他人、奉献社会的行列中,羌塘大地涌现出越来越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到处焕发着新时代的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