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报》 《西藏日报藏文版》 《人民日报藏文版》 《西藏商报》 《西藏法制报》 《西藏法制报藏文版》

2020年08月28日

美丽新农村 焕发新生机

—曲水县南木乡江村乡风文明建设见闻

本报记者 裴聪

初秋时节,走进曲水县南木乡江村,绿草如茵、风景宜人。整洁宽阔的道路,像一条弯曲的纽带,将一幢幢藏式民居串联起来;马路上,太阳能路灯、排水管道、垃圾分类箱等基础市政设施一应俱全,多彩的文化墙引人驻足;文化广场上,村民三三两两在健身器材上舒活筋骨,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这是江村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写照。

“过去的江村是一个典型的落后村、贫困村,填饱肚子是我们每天面临的难题,生活环境差,垃圾遍地,大家出门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里也看不见几栋像样的房子。”谈起江村的过往,村民扎西平措深有感触地说道。

改善农民的生存状态,要从改变身边的生活环境开始,这是一个必经的阶段。2006年,江村作为第一批小康安居工程试点村,开始了探索发展之路;2008年至2009年,江村成为西藏历史上第一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村;2019年至今,江村凭借自身基础条件和政策优惠,发展为拉萨市设施温室瓜果蔬菜基地,逐步打造成为设施温室瓜果蔬菜专业村,探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进而试点推进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和乡村振兴,为全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至此,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活动在江村拉开帷幕。

“2019年8月江村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正式开工,项目总投资4400余万元,其中县级投资2300万元,主要用于排水建设、文化广场建设、污水处理厂建设;群众自筹资金1300余万元,主要用于自家院内改厨、卫生间改造、门前屋后的绿化、平整土地等;村集体经济投入700余万元,用于村庄基础设施、停车场建设和辖区国道沿线的绿化、道路硬化等。项目实施对江村的整体环境、文化设施以及治理能力方面有了很大提升,尤其是群众生活、思想方面有了很大转变。”江村第一书记巴桑次仁说。

追溯历史,被誉为藏文化“活化石”的藏戏在江村的发展已有280年。多年来,江村以“千年古村”“藏戏之村”的独特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多次获得全国文明村等荣誉。在藏戏传承发展中,由于各地方生活习俗、文化传统、方言语音有所不同,藏戏也分为“江堆藏戏”“江麦藏戏”两派,每年“望果节”“雪顿节”等重要节日里,不同艺术品种和流派的藏戏节目由广场走上舞台,有了灯光、布景和化妆等技术的烘托,藏戏节目令人耳目一新。

也正因为如此,独具地方特色的江村藏戏,逐步走出江村,走出南木乡,开始在周边县(区)和拉萨市区表演。在2018年,曲水县将江村藏戏纳入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扶持力度,重新组建江村藏戏队,推动江村藏戏传承发展。同年,江村藏戏登上了青海卫视的藏历新年晚会。2019年,江村藏戏被纳入全区藏戏名录进行非遗保护传承……藏戏的传承发展,使江村成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村的同时,也燃起乡村振兴“燎原之火”。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披上一件美丽的新衣,更要让“美丽环境”加速向“美丽经济”转化。“以前江村的产业主要以农牧业为主,仅种植有青稞、小麦、土豆、萝卜、芫根、油菜等传统作物,养殖少量的牦牛、奶牛,生产力较低,基本谈不上商品化。”巴桑次仁说,“单一的产业仅能较低层次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

2005年,江村着手建设土墙温室试点,温室瓜果蔬菜开始飞速发展。现如今,江村发展有近1000亩的设施温室瓜果蔬菜产业,并计划今年新建、翻建2000亩设施温室,以达到2500亩设施温室规模的发展目标,逐步发展成为设施温室瓜果蔬菜专业村。

与此同时,江村探索开展蔬菜加工配送、粮油加工、藏戏表演、休闲旅游等,延伸农业产业链,打造形成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积极对接学校机关食堂、旅游公司、市内外消费人群等,探索发展蔬菜配送销售、民族手工文创产品销售、藏戏表演旅游、乡村休闲旅游等,融通果蔬、民族手工文创、藏戏表演产品、休闲旅游相关产品供应链,促进相关产品更好销售营收;江村的千亩经济林、农产品初加工、建筑运输、商业服务等产业也在快速发展中……产业活了、群众钱包鼓了,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好了,群众脸上洋溢着幸福和喜悦,新景象令人眼前一亮,新气象令人精神振奋。